維基百科:行話解釋

應儘可能讓廣大讀者理解維基百科中條目內容。對大多數條目而言,這意味着普通人可以讀得懂。

增加內容和創建新條目時,百科全書式的文風正式語調是很重要的。維基百科條目應有直白、只有事實的文風,而非隨筆般地、議論性地或固執己見地寫作。但是,普通讀者應當能理解條目中的學問。儘管您應廣泛使用日常、非技術性詞彙(來代替專門術語或行話),但也不要用到過多的慣用語,逼得那些渴望從文章中獲得有用信息的人還要去查字典或者詞典。要做一切合理努力使相關該素材能被多數人讀懂。如果一個條目內文以過度專門術語方式編寫,而其他素材有可使讀者更容易理解,那麼建議編者重寫這個條目。

受眾

編輯

可以從三個角度劃分維基百科各種讀者:

  • 對條目的熟悉程度
    • 一般讀者對該主題領域沒有預備知識,在很大程度上不熟悉的主題本身,甚至在閱讀之前不清楚該主題是什麼。
    • 內行讀者受過該主題領域的教育,但希望學習該主題本身。
    • 專家讀者了解該主題,但希望了解更多或回顧某些事實。或對維基百科的覆蓋面感興趣。
  • 對閱讀能力。有很多不同的免費在線工具可以自動對(英語)文本的可讀性進行評級,或高亮複雜的句子結構,如 http://www.hemingwayapp.com
  • 對學習該主題的動機。

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豐富而且積極的讀者會不費力地讀完一個4000字的特色條目。而有的讀者卻只能勉強弄懂導言部分、看看圖片。一個優良條目可以抓住所有讀者的興趣,並且讓他們儘可能多地並且有動力地學到主題內容。一個條目可能會因為寫得內容超出了讀者的閱讀能力,錯誤地推測讀者對於主題或領域熟悉,或因為它涵蓋的內容的水平過為基礎或不全面而令人失望。

雖然任何受眾群體的人都有可能會偶然發現一個條目並決定閱讀(例如通過點擊Special:隨機頁面),但有些主題很自然地只會吸引有限的人群關注。一般來說,在研究或討論之前需要多年專門教育或培訓的主題很可能受眾有限。例如,高等數學、專門法律或工業工程中的某一個主題可能包含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欣賞或看懂的材料。但要注意,許多學科儘管學術研究到很先進的水平,但仍受到很多人關注。例如,不是僅有天文學家關心太陽疾病也不僅受到醫生的關注。

大多數維基百科條目都可以寫得讓擁有普通閱讀能力和動機的一般讀者看懂。有些條目本身就很專門,一些條目則含有技術性章節或觀點。它們大部份都可以改寫以使讓廣大讀者接受。有些主題本質上就難以明白,或需要先從多年的進修或培訓獲得大量先驗知識。在這些主題中,期盼所有讀者都能明白一個條目的所有內容是不太現實的。然而,還是應該努力讓條目儘量通俗易懂,特別是對於導言章節。

專門內容

編輯

維基百科致力於成為一個穩重的參考來源,專門性很強的主題材料仍然存在於一些維基百科條目中。提高專門內容的可讀性目的是為了不太懂行的讀者也能從條目中受益而對條目做出的改善,但這種做法不應降低對專門背景已有更多了解之讀者的價值。

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並不意味着一定要刪除詳細的專門內容。例如,關於化合物的百科全書條目將包括化合物的特性,儘管有些特性對一般讀者來說比較晦澀。但往往高度概括的技術細節可以提高文字對一般讀者及專家的可讀性。例如,一般讀者和專家都不太可能去讀某一結果的詳細推導,但對推導過程的簡潔摘要可以向一般讀者傳遞一種認識,卻也不減少對專家讀者的用處。當要決定包含多少技術細節合適的時候,與條目主題所屬的特定技術領域的標準參考作品進行對比可能會對此有幫助。

序言章節

編輯

讓廣大讀者可以讀懂首個章節(「序言」章節,位於目錄之前)是尤為重要的。即使讀者沒有詳細了解此話題,他們也需要知道一個條目是關於什麼的,以及他們正在閱讀的條目的正確性。那些只想找總結性話語或是一般性定義的人可能讀到導言末尾就會停下。容易理解的導言也會鼓勵讀者繼續閱讀條目的主體內容。

由於這些原因,導言應該提供一個可理解的條目概述。儘管導言旨在以某種方式概述全文的所有要點,可以通過在導言中進行概括,而在主體中包括技術細節來提升條目的可讀性。條目的導言應當告訴一般讀者該話題研究的領域、在該領域中該話題所處的位置、該話題有用的地方,以及為了能夠理解該條目而需要事先學習的東西。

一般來說,導言不應該假定讀者熟悉條目的主題。對於很難用一般讀者熟知的詞彙來概述高度專門化的話題,可以在導言中加入一些背景知識,同時也要提供閱讀條目所需預備知識的鏈接。

經驗規則

編輯

這裡有更多處理專門性適中或很高的學科的想法:

將最容易理解的部分放前面

編輯

如果有必要的話,完全可以在後面的章節介紹專門性較強的內容。那些不關注詳細內容的人會在某個位置停止閱讀,這就是要把「他們」感興趣的材料放在前面的原因。如果要鏈接到條目中的某個章節,那麼這個章節的開頭最好是和前面鏈接所在的條目章節處於同樣的技術層面。換言之,如果讀者在閱讀某個易於理解的章節時點擊其中鏈接到達另一條目的章節,那麼後一個章節同樣也應易於理解。除此以外,許多技術性太強的章節都可以通過總結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來改善,其後再進入詳細的描述。

降低一個級別編寫

編輯

提升可讀性的一般方法是考慮研究該話題的正常級別(例如中學、大學、研究生)並為前一個級別的讀者來編寫條目。這樣大學的話題可以面向高中背景的讀者,而研究生的話題可以面向一些大學背景的讀者。序言章節應當特別易懂,但降低一個級別編寫的建議可以用於全篇,增加全文的可讀性。降低一個級別編寫也可以支持我們提供有關話題的第三方來源的目標,這些來源可供讀者在翻閱其他有關資料之前使用。

添加具體的例子

編輯

許多技術條目只因為他們抽象而不能理解(甚至讓專家讀者更加困惑)。具體的例子可以幫助許多讀者了解抽象內容的脈絡。有時對比性的例子,如反例,也很有幫助。例如動詞這個條目中的:

動詞,源自拉丁文verbum(意指word) ,是語法學中用來表達動作()或存在狀態(存在站立)的單詞詞類)。

例子仍須滿足其他內容都遵循的非原創研究的要求。

用中文解釋公式

編輯

如果可能的話,要用中文來解釋公式為何有某些功能或寫成某種形式,即使對專家而言,這也會有幫助。解釋公式的「含義」有助於讀者跟隨。

添加圖片

編輯

視覺描繪讓很多人更有效地學習,也讓專門技術概念可以更簡介明了地表達。圖表應附上適當的符號或文字說明。一些模板可能有用:

避免過度技術性的語言

編輯

主指引:Wikipedia:格式手冊中的專門術語

  • 審慎使用術語和縮寫。在首次使用專門術語時進行解釋並給出縮略語的全稱。此外,您可以在之後有節制地使用它們,或不去使用。尤其是在一併介紹很多新術語的時候,使用比較熟悉的中文詞彙可以減少困惑(只要不犧牲準確性)。
  • 如果不會造成準確性的損失,就使用常見詞彙,而不用專門術語。在常見詞彙與專門術語完全等價之處用常見詞彙替代。
  • 剔除長串的形容詞,尤其是技術性形容詞。
  • 儘可能使用簡短的句子。句子長度超過12個詞就會大大增加理解的難度。但是,在一行中使用太多的短句子就會變得單調;要讓句子的長度具有變化以保持讀者的興趣。
  • 多用動詞來提高可讀性 — 可以用動詞取代許多技術形容詞。
  • 使用類似於談話的語言。很多人在寫文章和演講時用專業術語,但在談話中會儘量用更易懂的散文。[1]
  • 使用類比來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主題。最合適的類比可以讓對問題不理解(的人們)變得對之有充分認識。但維基百科不是教科書,所以這些類比需要用百科全書的方式表述,並可從可靠來源查證。沒有一個具體來源的大量解釋可能會構成原創研究原創總結

不要過於簡化

編輯

不要為了讓材料更易理解而對它過分簡化。百科全書不應為了便於讀者理解而給出似是而非的內容。

標記技術性文字過多的條目

編輯

條目內容若技術性文字過多,可以使用不同的模板來做標記,提醒編輯改進使條目能達容易理解的標準。

對於讀者難以充分理解的條目,編輯可添加{{Cleanup-jargon}}模板於對應討論頁頂。「添加模板者應於討論頁上留下評語,說明該條目的技術性文字過多之處,或給出改進的建議。只加模板而不提供說明的可能被忽略或移除。」在Category:包含過多行話或專業術語的條目可找到目前被標記待改進的條目。

「介紹性」條目

編輯

有些條目無可避免存有技術性文字過多的情況,這時可以考慮建立介紹性條目,以期吸引非專門讀者的興趣。狹義相對論入門就是很好的例子。讀者可以在Category:介紹性條目中找到完整的「介紹性」條目名單,還可以在Category:有單獨介紹性條目的條目中找到所有介紹性條目對應的主條目名單。

為與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什麼Wikipedia:格式手冊/序言章節以及內容分歧中的指引保持一致,這些獨立存在的介紹性條目數量應有控制儘可能少。開始編寫介紹性條目之前,請考慮:

  • 按本文前面所建議,如果無獨立的介紹性條目,讀者能否充分了解此條目中所有內容?
  • 考慮讀者對此主題發生興趣普遍程度,讀者是否可以只靠精心編寫的序言章節來充分了解內容?

如果以上回答都為否,那麼您就可以開始撰寫「介紹性」條目。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