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歷史上3次組建。[1]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 | |
---|---|
存在時期 | 1937年-1949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
效忠於 |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
部門 | 正規軍、西北軍 |
種類 | 軍隊 |
規模 | 3個師 |
駐軍/總部 | 迪化 |
國民四軍組成的第一個第三十軍
編輯1925年11月奉軍郭松齡發動反奉軍事政變,戰敗後被虐殺,殘部出走關內,1925年12月在李烈鈞、方聲濤攜帶10萬大洋和若干麵粉到山海關遊說下,魏益三率部投靠佔據平津冀北的馮玉祥北京政權,改稱國民軍第四軍,轄一師一旅共6個步兵團、1個重炮兵團、1個工兵營以及少量騎兵,總司令魏益三。[2]1926年3月馮軍與直奉聯軍作戰,國民四軍脫離馮玉祥,自立為「正義軍」,據守家鄉保定,所部擴充為4個旅,其中2個旅編成1個師,魏益三兼任師長,另外2個旅作為獨立旅。1926年5月31日在同鄉張席珍、陸軍大學同學靳雲鶚的引薦下,魏益三率部投靠了直系吳佩孚,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第四軍(司令齊燮元)副總司令兼第1路司令,參加了攻打馮玉祥部的南口戰役,一直進攻到了天鎮,馮玉祥敗走綏遠,魏部戰後補充馮玉祥部俘虜兵實力增長到7萬餘人,編為三路,每路下轄5個步兵團,還直轄1個炮兵團、1個騎兵團、1個衛隊團、1個手槍隊。[3]1926年10月加入吳佩孚系的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任副司令兼第2方面軍軍長,開赴信陽集結,準備支援湖北戰事,下轄3個師、1個混成旅和炮兵、騎兵各1個團。1926年12月28日,蔣介石派魏益三的軍校同學王法勤、晏道剛、何遂[4]遊說,該部被武漢國民政府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5]
1927年4月,該軍隸屬唐生智的北伐軍左翼軍,參加河南省境內的北伐戰爭,與奉軍作戰。第2師擔任第1線進攻,參加了圍困遂平之戰。
1927年7月,該軍駐守鄂北武勝關、廣水、黃陂一帶。七一五事變後,1927年8月該軍發生內訌,軍長魏益三率2個師投奔蔣介石;唐生智命留武漢的一個師由彭振國代理軍長。1927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討唐,唐生智戰敗,彭振國辭職,郝夢齡代理軍長。1927年底,留武漢政府之30軍為南京國民政府的桂系收編,兩支第三十軍合併後,魏益三任軍長。[6]1928年2月25日,國民政府對該軍進行整編,所轄第1、第2、第3師分別改番號為第103、第104、第105師。1928年6月騎兵旅擴編為教導師。後任軍長王澤民。1928年底,該軍番號取消,所轄部隊縮編為第54師。師長王澤民(桂系前敵指揮部參謀長),副師長劉鳳池,下轄聞捷160旅、郝夢齡161旅和薛毓璸162旅。一個月後新桂系土崩瓦解,魏益三復任師長。[7]1929年夏唐生智重掌軍權後,暗中聯繫魏益三密謀反蔣。唐生智戰敗後,1930年初魏益三被迫下野,同鄉表弟郝夢齡代理師長[8],副師長魏我威(魏益三之子),下轄第160、161、162三個旅旅長張鸞詔、王育德、李大同。第54師參加了中原大戰、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圍剿。1931年在對中央蘇區第三次圍剿中,為營救在蓮塘被紅軍包圍打垮的上官雲相第47師,8月7日從良村出發即被紅軍打垮,副師長魏我威、第160旅旅長張鸞詔陣亡,郝夢齡化妝成伙夫逃命,第161旅旅長王育德、第162旅旅長李大同、師參謀長劉家麒、參謀趙子立等逃回駐地永豐。此戰損失一半以上人員。戰後旅長分別為汪醒吾、劉書春和郭子權。第54師休整後,調往皖鄂邊界羅田、英山一帶圍剿鄂豫皖紅軍,師部駐羅田。1933年7月碎石山戰鬥中,第162旅在追擊紅軍途中遭紅82師反擊,旅長郭子權陣亡。1934年3月葛藤山戰鬥,第161旅在安徽金家寨被紅二十八軍突襲後路,全旅1600餘人被俘,旅長劉書春被俘後死亡。1934年12月第54師縮編為四個團,被調到大西南負責修築川滇、川黔公路。1937年5月郝夢齡去陸軍大學深造,劉家麒接任第54師師長。[9]
西北軍一部組成的第二個第三十軍
編輯中原大戰後,1930年底西北軍吉鴻昌部被蔣介石收編為第22路軍,吉鴻昌任總指揮:[10]
- 第31師
- 第33師,師長葛雲龍
- 第30師:
孫連仲的第二十六路軍在寧都起義後只剩下第27師和獨44旅共7個團,合編為第四十二軍。第二十六路軍轄兩個軍、共3個師又1個獨立旅的番號。孫連仲親自兼任兩個軍的軍長。
1937年7月至1937年底,第三十軍隸屬第二十六路軍改編的第一軍團,先後參加了平漢路北段沿線作戰和太原會戰中的娘子關戰役。1938年3月參加台兒莊戰役,奉命堅守台兒莊主要防禦陣地、武漢會戰在武漢外圍六(安)商(城)公路和固(始)潢(光)公路沿線擔任阻擊日軍的作戰任務。武漢會戰失利後,第42軍軍長馮安邦在撤退途中遭日機轟炸陣亡。1939年3月,孫連仲把第一軍團的2個軍的3個師又1個旅全部編入第三十軍,孫連仲任第五戰區副司令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駐南陽。1939年4月隨棗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1940年5月初至6月下旬的棗宜會戰、1941年豫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1943年軍長池峰城兼豫北鄂邊區游擊總指揮時,參加了鄂西會戰和常德會戰。
邯鄲戰役中第三十軍被重創於東西玉曹、冢王地區。1946年上半年在山西運城改編為整編第30師。1946年7月至1948年7月,先後參加了臨(汾)浮(山)戰役、呂梁戰役、晉南戰役、豫西戰役和臨汾戰役等。1948年8月副軍長黃樵松率領第27師和第30師第89團增援太原,黃樵松升任軍長。1948年11月3日軍長黃樵松擬率所部起義,被第27師師長戴炳南出賣被捕,送南京在雨花台槍決。戴炳南接任軍長,仵德厚接任27師師長。1949年4月該軍在太原戰役被殲滅,軍長戴炳南、師長仵德厚被俘。
第三十軍一部組成的第三個第三十軍
編輯1948年8月後,第三十軍將所留部隊為基礎擴編為第一百一十三軍,軍長魯崇義。1949年5月,胡宗南將第一百一十三軍改稱第三十軍:
各師合編為:
- 第27師:師長
- 第30師:師長尹瀛州
第三十軍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編輯-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1939年8月~1944年4月〕
- 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一軍團
- 第33集團軍
- 第2集團軍
- 第五戰區
- 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
- 第4集團軍 1945年6月,該軍駐守河南汲縣
- 整編1軍
- 第30師:1928年秋吉鴻昌被馮玉祥派往甘肅接管佟麟閣的第11師殘部,平息馬仲英部。吉鴻昌升任第10軍軍長,門致中第7軍被縮編為該軍第22師,由馮安邦任師長。後第10軍又被縮編為第11師,原第22師被縮編為該師的1個旅。下屬3個旅長分別是彭振山、彭國楨和張華堂/徐榮華。中原大戰戰敗後,吉鴻昌率部退黃河北岸,接受蔣軍收編,西北軍第11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30師。直屬第二十二路軍。1931年12月李鳴鐘下台後,彭振山任師長。旅長張金照、彭國楨、張思賢。師長吉鴻昌兼/1931年8月李銘鍾兼/1931年11月彭振山/1934年6月孫連仲兼/張金照(37年6月代理,38年2月實任)/1939年3月張華棠,升任副軍長/1943年王震,邯鄲戰役被俘/尹瀛洲。1941年3月該軍第30師與第68軍暫編第36師對調建制關係。1946年駐防山西垣曲。
- 第31師:1926年初,由原綏遠都統署的手槍團加上綏遠警察一部改編為西北軍第12師36旅,吉鴻昌任旅長。助劉郁芬克復蘭州城、平定隴東南。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以孫良誠為總指揮組成援陝軍,吉鴻昌部一馬當先將圍困西安近一年的10萬鎮嵩軍擊退。孫良誠部擴編為第3方面軍,吉鴻昌為第19師師長,下轄第55、56兩個旅。1927年7月第19師偷渡黃河襲占溫縣,馮玉祥授予第19師「鐵軍」稱號。1927年10月,第19師在蘭封火車站血戰直魯聯軍徐源泉部,旅長張印湘負傷,吉鴻昌親自赤膊上陣地。1928年4月在曹縣全殲直魯聯軍第三路軍總司令劉志陸師,打到濟南城下,又進抵天津楊柳青。二次北伐結束後,孫良誠以去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將吉鴻昌解職,旅長張印湘升任第19師師長。1931年旅長王康得、李敬明、章輔卿。師長張印湘/1932年7月李敬明兼旅長/1934年11月池峰城/1939年3月乜子彬代理,1940年1月實任。1945年6月該師被裁撤。
- 27師:1939年3月第四十二軍裁撤,第27師調歸第三十軍。師長黃樵松。1941年3月黃樵松調任第六十八軍第143師師長,第五十五軍第29師師長許文耀繼任第27師師長。1946年仵德厚任副旅長,駐防山西翼城
- 第67師:1945年6月從第八十六軍改隸該軍。師長李學正,副師長陳成武,王樹民任參謀長,駐防河南洛陽。
參考文獻
編輯-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 ^ 魏益三:「郭松齡反奉親歷記」,《遼寧文史資料》第16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 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下冊,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7頁。
- ^ 何達:「何遂主持黃埔軍校校務前後」,《百年潮》,2012年第4期。
-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 ^ 《參事介紹 魏益三》,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網站。
- ^ 魏益三:「我由反奉到投馮投吳投蔣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五十一輯》,第215-251頁。
- ^ 山丹:「抗戰殉國的第一位軍長:郝夢齡」,《環球軍事》,2005年第15期。
- ^ 記者蔣太旭 實習生汪崢:「抗日將領劉家麒墓湮沒雜草叢」,《長江日報》,2014-7-18。
-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