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邁斯納
莫里斯·邁斯納(英語:Maurice Jerome Meisner;1931年11月17日—2012年1月23日)[1]漢名馬思樂。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美國學者。他從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李大釗開始,他寫的《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已經成為學術經典。歷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客座教授。[2]
莫里斯·邁斯納 Maurice Jerome Meisner | |
---|---|
出生 | 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 | 1931年11月17日
逝世 | 2012年1月23日 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 | (80歲)
居住地 | 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 |
僱主 |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
知名於 | 中國歷史 |
早年生活
編輯邁斯納於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底特律長大。他成年的時候,底特律是一個戰後蓬勃發展的文化與工業中心。他在底特律韋恩州立大學上大學。邁斯納上兩年的大學後,因為十分優秀,進入韋恩州立大學的研究所。[1]
冷戰和紅色恐慌嚴重影響邁斯納和他的妻子洛林的個人生活。在麥卡錫主義時代,洛林因為在1951年參加在東柏林舉行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在1952年被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傳喚。 洛林與多數被HUAC傳喚的人一樣,拒絕作證。她行使憲法第五修正案的權利,雖然沒有法律後果,但是韋恩州立大學校長大衛·亨利因此把她開除學籍。[3]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尋常的嚴重懲罰,其他學校都不願意錄取如此被開除的學生。
邁斯納夫婦在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後搬到芝加哥,兩人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莫里斯·邁斯納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看起來是一個不起眼的選擇,但在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和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作用之後,中國的重要性也許可以看出端倪。
邁斯納的博士論文《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由蘇聯研究專家Leonard Haimson指導,在哈佛東亞研究中心進行,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對中國革命理論的原創性貢獻。[4][5]
教學生涯
編輯邁斯納在1977年所寫的《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歐美最為風行、長青不衰的近代中國史教材,歷經三次修訂,於1999年為最終版。
而邁斯納1989年在北京,直到六四天安門事件一周前才離開。他對八九學運的分析,與中國官方定性的「反革命暴亂」與西方媒體傾向於將「要求更多民主看成歡迎資本主義」都不同。他在書中表示,運動不是要求更多民主,而是由於市場改革導致腐敗,運動的動力來自厭惡官僚特權。「反腐敗」在道德上譴責官僚特權,由於共黨領導從上到下都從所謂「自由市場」斂財,他們在群眾眼中已經失去政治與道德的合法性。群眾憎惡官僚以政治權力謀私利。[6]
研究著作
編輯-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 中文版:《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 with Rhoads Murphey, eds. The Mozartian Historian: Essays on the Works of Joseph R. Levens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 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 revised 2nd ed. 1986).
-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Eight Essay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2).
- 中文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Free Press, 3rd ed., 1999)
- 中文版:《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6).
- Mao Zedong: A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Portra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mbridge; Malden, MA: Polity, 2007).
- 中文版:《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 》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北市:衛城出版,201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Maurice Meisner, historian of modern China, dies at 80.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英文)
- ^ ARC Visiting Fellowship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英文)
- ^ Wayne University Student Receives Expulsion Notice. The Harvard Crimson. March 14, 1952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英文)
- ^ Library of Congress. Copyright Office. Catalog of Copyright Entries. Third Series: 1967: January-June. Copyright Office, Library of Congress. 1970: 668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英文)
- ^ Maurice J.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Atheneum. 1 January 1970 [2013-10-28]. ISBN 978-0-689-702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英文)
- ^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Hill and Wang. 1996: 445. ISBN 978-0-8090-7815-8.
外部連結
編輯- Maurice Meisner, historian of modern China, dies at 8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 Maurice Meisner Obitu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一條通往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革命之路的知識捷徑《毛主義的誕生》馬思樂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馬思樂. Most of Maoism's Gone, but Mao's Shadow Isn't. New York Times. 1981-07-05 [2018-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