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瑗(467年—539年),字珍寶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北魏、東魏官員。

生平

編輯

裴瑗是裴延俊的族人,太和年間,家族所居地分出歸屬河北郡。裴瑗少年時孤苦貧窮,但能夠刻苦發奮,自強自立,太守司馬悅徵召他出任中正。司馬悅為別將,率領軍隊征討義陽,引薦裴瑗出任中兵參軍。裴瑗日夜勤勞,很受司馬悅的信任。北魏軍隊返回後,裴瑗出任奉朝請,轉任給事中,又出任汝南王元悅郎中令。元悅花費錢財沒節制,每次國俸一發放下來,一天之內就縱情賞賜發放。裴瑗每次照例獲得許多賞賜,總是辭多受少,等到元悅用度虛竭時,還把錢財拿出來給他。元悅雖然性格變化莫測,但對裴瑗很是讚賞喜愛。元悅升任太尉,請裴瑗出任太尉從事中郎,裴瑗轉任驍騎將軍魏孝明帝元詡末年,裴瑗外任汝南郡太守,沒有上任,轉任太原郡太守。遇到魏孝明帝去世,爾朱榮初次謀劃前往洛陽,裴瑗參與了謀劃,封五原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很快裴瑗代理并州刺史,轉任平北將軍殷州刺史。魏孝靜帝元善見初年,裴瑗出任衛將軍東雍州刺史。興和元年(539年),裴瑗去世,虛歲七十三[1]

其他

編輯

晉陽修造城牆時,劉仁之負責監造工匠的服役,因為進度稍微慢了一點,就杖打前任殷州刺史裴瑗和并州刺史王綽高歡大加譴責劉仁之[2][3]

兒子

編輯
  • 裴夷吾,東魏武定末年官至徐州驃騎府長流參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延俊族人瑗,字珍寶,太和中,析屬河北郡。少孤貧,而清苦自立,太守司馬悅召為中正。悅為別將,軍征義陽,引為中兵參軍。瑗夙夜恭勤,為悅所知。軍還,除奉朝請,轉給事中,汝南王悅郎中令。悅散費無常,每國俸初入,一日之中分賜極意。瑗每隨例,恆辭多受少,伺悅虛竭,還來奉貢。悅雖性理不恆,然亦相賞愛。悅遷太尉,請為從事中郎,轉驍騎將軍。肅宗末,出為汝南太守,不行,轉太原太守。屬肅宗崩,爾朱榮初謀赴洛,瑗豫其事,封五原縣開國子,邑三百戶。尋行并州事,轉平北將軍、殷州刺史。孝靜初,除衛將軍、東雍州刺史。興和元年卒,年七十三。
  2. ^ 《魏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又酷虐,在晉陽曾營城雉,仁之統監作役,以小稽緩,遂杖前殷州刺史裴瑗、并州刺史王綽,齊獻武王大加譴責。
  3. ^ 《北史·卷二十·列傳第八》:性又酷虐,在晉陽曾營城雉,仁之統監作役。以小稽緩,遂杖前殷州刺史裴瑗、并州刺史王綽。齊神武大加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