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泊苷
依托泊苷[1][2](英語:etoposide,VP-16)又名鬼臼乙叉苷、足葉乙苷,商品名有Vepesid、Eposin、Etopophos,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拓撲異構酶抑制劑類化療藥物。它是鬼臼毒素(一種大量存在於鬼臼,尤其是盾葉鬼臼中的物質)的人工合成衍生物。
臨床資料 | |
---|---|
商品名 | Vepesid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MedlinePlus | a684055 |
懷孕分級 |
|
給藥途徑 | 口服,靜脈注射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可變性很大(25~75%)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97% |
藥物代謝 | 肝臟(包括CYP3A4的參與) |
生物半衰期 | 口服6小時,成人靜脈注射6~12小時,兒童靜脈注射3小時 |
排泄途徑 | 腎臟與糞便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33419-42-0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46.812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29H32O13 |
摩爾質量 | 588.56 g·mol−1 |
3D模型(JSmol) | |
| |
|
歷史
編輯鬼臼作為中藥使用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早在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就已有記載。然而,由於毒性劇烈(《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下品」),一直以來它的應用受到了限制。[3]
在1950年,科學家開始合成一系列的鬼臼毒素衍生物,並發現其中一種名為4'-去甲氧基表鬼臼毒素苯亞甲基糖苷(DEPBG)的物質最為有效(相對於它的毒性來說)。隨後他們又研製出了兩種有着更強抗癌活性的DEPBG衍生物,分別是在1966年被合成依托泊苷和1967年被合成的替尼泊苷。依托泊苷在在1983年由美國FDA批准上市。[4]
作用機理
編輯依托泊苷能與DNA和拓撲異構酶II(拓撲異構酶的一種,用於輔助DNA的展開)形成三元複合物,使得拓撲異構酶II的複合物在DNA鏈斷裂之後穩定化(令斷裂的反應向右進行),並且進而阻礙DNA連接酶的工作,導致DNA的破壞。[5] 癌細胞的細胞分裂比普通細胞更頻繁,因此更依賴這種酶,且對DNA的破壞更敏感。因此,這導致了DNA複製發生錯誤並引起癌細胞的凋亡。[4][6]
用途
編輯依托泊苷被用來治療多種癌症,包括肺癌、睾丸癌、卡波濟氏肉瘤、尤文氏肉瘤、淋巴瘤、膠質母細胞瘤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它常與其他化療藥物組合用於聯合化療,如與博來黴素和潑尼松組成的BEP聯合療法(用於睾丸癌的一線治療)。它還被用於骨髓移植和幹細胞移植的預處理。[4]
依托泊苷通常是靜脈注射針劑或口服片劑。[7]
注意事項
編輯靜脈注射必須緩慢進行(30~60分鐘),因為依托泊苷能夠降低血壓;醫生通常會不時觀察病人血壓並據此調節給藥速率。醫生還應定期檢查病人周圍血象和肝腎功能,並建議病人多喝水(1.5~3升每天)以預防腫瘤溶解綜合症引起的膀胱和腎損害。[7]
副作用
編輯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劑量限制性毒性)、低血壓、靜脈注射處疼痛及靜脈炎、腹瀉或便秘、味覺異常和脫髮等;較少見的有頭暈、疲勞、噁心和嘔吐、過敏反應(如皮疹)、發熱、食慾減退、口腔潰瘍和間質性肺炎等。除此之外,與華法令合用會增強後者的抗凝血作用,可能引起出血。[7]
致癌作用
編輯作為化療藥物,依托泊苷本身可能使病人患新的癌症。 2%至12%使用依托泊苷的病人會因此藥的副作用而患白血病。因這種藥物致癌導致的白血病死亡率極高。[8]
參考資料
編輯- ^ 江瀾.依托泊苷(VP-16)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50例[J].中國癌症雜誌, 1999(Z1):1.DOI:CNKI:SUN:ZGAZ.0.1999-Z1-069.
- ^ 余海峰,范雲,羅呂宏,等.洛鉑聯合依托泊苷與順鉑聯合依托泊苷治療初治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 2010(20):4.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0.20.012.
- ^ Greenspan, E. M.; Leiter, J.; Shear, M. J. Effect of alpha-peltatin, beta-peltatin, podophyllotoxin on lymphomas and other transplanted tumor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950, 10 (6): 1295–1333. PMID 14774702.
- ^ 4.0 4.1 4.2 Hande, K. R. Etoposide: Fou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f a topoisomerase II inhibitor.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1998, 34 (10): 1514–1521. PMID 9893622. doi:10.1016/S0959-8049(98)00228-7.
- ^ Osheroff Neil, Eukaryotic Topoisomerase II: characterisation of enzyme turnover, 1986,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vol. 261, no. 21, pp. 9944-9950
- ^ Gordaliza M, García PA, del Corral JM, Castro MA, Gómez-Zurita MA. Podophyllotoxin: distribution, sources, applications and new cytotoxic derivatives. Toxicon. 2004, 44 (4): 441–59. PMID 15302526. doi:10.1016/j.toxicon.2004.05.008.
- ^ 7.0 7.1 7.2 Thackery, Ellen.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Cancer: A-K. Detroit: Thomson Gale. 2002: 397-399. ISBN 0-7876-5610-0.
- ^ Sachiko Ezoe. Secondary Leukemia Associated with the Anti-Cancer Agent, Etoposide, a Topoisomerase II Inhibitor.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