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
社旗縣在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唐河上游,是南陽市下轄的一個縣。社旗縣位於南陽盆地東北部邊緣,東與泌陽縣接壤,西和宛城區毗連,北與方城縣交界,南同唐河縣為鄰。南北長約38公里,東西寬約32公里,總面積1203平方公里,界長約202.5公里。全縣有耕地130萬畝,總人口約57萬人,縣人民政府駐賒店鎮西山貨街1號[3]。
社旗縣 | |
---|---|
縣 | |
社旗縣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3°03′29″N 112°55′55″E / 33.05818°N 112.9319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河南省南陽市 |
設立 | 1965年11月13日 |
政府駐地 | 賒店鎮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張榮印 |
• 縣長 | 關文波[1] |
面積 | |
• 總計 | 1,152.81 平方公里(445.10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2] | |
• 常住 | 561,573人 |
• 密度 | 487人/平方公里(1,262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37,977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中原官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473300 |
電話區號 | 377 |
車輛號牌 | 豫R |
行政區劃代碼 | 411327 |
網站 | 社旗縣人民政府 |
行政區劃
編輯趙河街道、潘河街道、賒店鎮、橋頭鎮、饒良鎮、興隆鎮、晉莊鎮、李店鎮、苗店鎮、郝寨鎮、朱集鎮、下窪鎮、太和鎮、大馮營鎮、陌陂鎮和唐莊鄉。
歷史沿革
編輯社旗縣城所在的賒店鎮,又稱賒旗鎮,因東漢時期劉秀舉義兵賒旗而得名。社旗縣轄區在商朝時為北襟鄫國地,西周時分屬申、鄫、唐等諸侯國,戰國時屬韓國,漢朝時屬南陽郡,處宛、比陽(今泌陽)、鍺陽(今方城)、舞陽縣毗連地區。晉朝時先屬荊州南陽郡,後屬雍州南陽郡和豫州。北朝西魏時屬南陽郡和西郢州,北周時屬南陽郡和淮州。隋朝時轄區絕大部分地區屬淮安郡,開皇七年(587年)置饒良縣(治饒良),大業二年(606年)廢。唐朝時屬唐州,五代十國時先後屬唐州和泌州。北宋時屬京西南路唐州(治今唐河縣城),處在方城、泌陽、比陽等縣毗連地區,有青台、許封等鎮。金時屬南京路唐州,東北部毗連許州舞陽縣。元朝時屬河南江北行省南陽府,處南陽、裕州(治今方城縣城)、唐河邊緣地區。明朝時仍屬南陽府,處南陽、裕州、泌陽、唐縣、舞陽5縣交界地區。清朝時期,賒旗鎮已發展成為「豫南巨鎮」,號稱72道街,人口達13萬[5]。
1947年10月至1949年4月,曾置解放區宛東縣(縣人民政府駐賒旗店)、唐北縣(縣人民政府駐太和寨)、泌北縣(縣人民政府駐酒店),分別歸屬南陽、唐河、方城、泌陽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至1965年10月,屬南陽專區,由南陽、唐河、方城、泌陽4縣分轄。1965年11月13日,國務院第159次全體會議批准設立社旗縣,縣域以南陽縣(今南陽市)賒店鎮為中心,包括原屬唐河縣、泌陽縣、方城縣等縣的毗鄰地區。周恩來親自將縣名由「賒旗」改為「社旗」,寓意「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5]。
人口
編輯根據社旗縣人民政府數據,2023年末社旗縣常住人口為54.72萬人。[6]
地理
編輯社旗縣境屬壠崗平原向平緩平原過度地區,北部和東部有山脈,其中東部下窪鄉轄區內與方城縣交界處稱之為大成山。全縣最高海拔711米,最低海拔103米,一般海拔在130~170米之間。有14條崗,主要分佈在社旗和南部。走向大都自北向南,呈土崗與平原交織,越往東崗越呈陡峻之勢。整個崗地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55.42%;唐河沿岸,縣城北部及西部為平原,佔全縣面積的39.35%;東北部與方城縣、泌陽縣交界的下窪鎮北部為丘陵,佔全縣總面積的5.19%[7]。
境內有趙河、潘河、桐河、掉槍河、珍珠河、毗河、饒良河、宴河、馬河和沙河等大小河流13條,呈扇形半輻射狀依勢南流。趙河、潘河自北向南環繞縣城,在城南交匯,稱為唐河。唐河匯入漢江,最終匯入長江[7]。
氣候
編輯社旗縣境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氣溫最低時略低於-5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約為14.9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19.3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40.5攝氏度。縣域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無霜期226天,日照2031.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04.2毫米,歷年平均積雪深度60毫米[7]。
經濟
編輯地區生產總值
編輯2024年1-6月地區生產總值為106.32億元。[8]
農業
編輯社旗縣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綠豆生產基地。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綠豆、黃豆、紅薯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煙葉等。瓜果有西瓜、甜瓜、桃、梨、蘋果、杏、梅登。蔬菜有蘿蔔、白菜、韭、蒜、藕等。養殖的主要畜禽有牛、馬、驢、騾、豬、羊、雞、兔。水產動物有魚、鱉、蝦、蟹等[7]。多數農村耕地為一年耕種兩次,冬小麥和秋苞谷(玉米),亦有農村地區種植花生,大豆,綠豆,高粱等農作物。而東部農村大面積種植梨樹,當地所產梨多銷往外地,部分流入本地市場。
工業
編輯社旗縣以食品產業、機械製造、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社旗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17.58平方公里,已建成11平方公里,入駐企業及項目13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5個。主要企業有賒店酒業等[3]。
交通
編輯商南高速從境內橫穿而過,此外境內還有 234國道、 240省道和 333省道等公路幹線。最近的機場為 南陽姜營機場,距離縣城約35千米。
旅遊資源
編輯社旗縣擁有4A級旅遊景區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旗山陝會館。社旗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即1892年)竣工,耗時累計136年。山陝會館在每月農曆初一和十五兩天免收門票,以方便香客許願燒香拜關公。此外,境內還有重建或修復的古建築,包括西側城門,福建會館,古碼頭遺址,廣盛鏢局和火神廟等。
休憩場所
編輯主要有:趙河公園,賒店文化廣場,體育廣場,新天地廣場,社旗縣體育場(即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運動場)。
傳統和文化
編輯歷史
編輯縣城所在賒店鎮是中國歷史上下稱四大商業重鎮之一。社旗縣由賒旗出名,當年劉秀路過社旗古鎮向劉記酒家賒旗一副,用酒旗招兵買馬起義成功。社旗便得名賒旗,又名賒店,意為賒旗店,賒店老酒因此出名。現在市場上出售的賒店老酒為民營企業所產,亦有人說傳承了古方,無明確資料可驗證。賒店鎮還是古代茶葉之路的水旱碼頭中轉站,南方的茶葉由水路運至賒店,再由馬車運至北方以及蒙古,俄國等地。[9]
戲曲文藝
編輯主要為河南梆子。
語言
編輯屬中原官話,是中原官話的一個分支,稱為南陽話,詞彙與其他地區的官話稍有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彙,語調略有不同,但社旗縣居民絕大多數可以與說普通話的外地人正常交流。
宗教
編輯社旗縣有眾多類型的宗教設施,如天主教堂,火神廟,基督教堂,清真寺,寺院等。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等。
少數民族
編輯主要為回族和蒙古族。縣城內山陝會館附近及其北側為回民聚居區。以閃姓,巴姓為主。許多回民從事餐飲業,多集中在紅旗路東段,山陝會館附近。
飲食
編輯主食
編輯主食一般為麵條,饅頭,粥等,亦有以米為主食者。
小吃
編輯其中具有當地特色的主要有菜合(半熟麵皮包裹餡料烙熟),麻花,麻葉(油炸帶有芝麻的麵皮),漿麵條,燴麵,烙餅(通常很厚),鍋盔饃(很厚,不放油在大鍋中炕熟),鍋貼饃(把饅頭在鍋中不放油炕焦一面),滷菜(多為豬肉,豬內臟,牛肉,牛內臟,雞鴨肉,豆製品等),油茶(多為鹹味,其中有花生碎,麻葉),豆腐腦(與其他地方不同,該地區的豆腐腦多為甜味,不放其他輔料),油炸菜(如魚塊,蓮藕,藕夾,胡蘿蔔條等)。
教育
編輯社旗縣有高級中學三個,分別是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社旗縣第二高級中學和社旗縣宛東實驗學校。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和社旗縣第二高級中學為公立學校。縣城內有公立初級中學兩個,分別是社旗縣第一初級中學(在當地被稱作後河)社旗縣第二初級中學(原鎮中),小學六個,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實驗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為就近或劃片入學,高中則為憑分錄取。
傳媒
編輯社旗電視台和社旗人民廣播電台。
衛生
編輯有社旗縣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公療),第三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五官科門診等醫療機構。還有社旗疾控中心,防疫站等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 ^ 社旗县政府领导. 社旗縣人民政府[2024-9-22]. [202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3.0 3.1 县情概况. 社旗縣人民政府. [202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 ^ 2023年社旗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5.0 5.1 历史沿革. 社旗縣人民政府. [202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社旗县常住人口. 社旗縣人民政府[2024-9-21]. [2024-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7.0 7.1 7.2 7.3 自然地理. 社旗縣人民政府. [202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社旗县地区生产总值. 社旗縣人民政府[2024-9-22]. [2024-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中国中央电视台茶叶之路.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