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此條目或許過多或不當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文字、圖片及多媒體檔案。 (2020年5月10日) |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推動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有機結合,提升高等學校的創新能力而實施的一項計劃。該計劃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發展和延續。[1]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2011計劃取消了終身制,每四年是一個評估周期。堅持貢獻導向被視為該計劃的關鍵,因此在具體實施中,名校機會更多的慣例也將被打破。 [2]
2015年後,2011計劃資金併入"雙一流"計劃之中。[3]
2020年,教育部表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重點項目統籌進入「雙一流」計劃。[4]
項目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並聯合實施。該名稱源自2011年4月24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至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
簡介
編輯201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講話,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啟動實施2011計劃。
類型
編輯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 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以自然科學為主體,以世界一流為目標,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成為代表本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與能力的學術高地。
- 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行業產業以及國際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主力陣營。
- 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以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與大型骨幹企業的強強聯合,成為支撐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移的重要基地。
- 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切實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省內外高校與當地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
2011協同創新中心列表
編輯「2011計劃」由一所高校牽頭,其他高校合作完成,不存在聯合牽頭情況
2012年度
編輯類型 | 中心名稱 | 主要協同單位 |
---|---|---|
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 |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生物治療協同創新中心 | 四川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南開大學 | |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導體所、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 |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 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 | |
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指揮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資源所 |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 | |
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 | 有色金屬先進結構材料與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 中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鋁業公司、中國商飛公司 |
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中航科技集團 | |
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航工業集團 | |
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 | |
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 | 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 | 蘇州大學、蘇州工業園區、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東南大學等[6] |
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 南京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
長三角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 |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浙江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浙江醫學科學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
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 |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 |
2014年度
編輯類型 | 中心名稱 | 核心協同單位 |
---|---|---|
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 | 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 |
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 | 廈門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 | |
IFSA協同創新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 | |
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 | 浙江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 |
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 |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 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鄭州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等 |
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南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部考試中心、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 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等 | |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 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山大學等 | |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 廈門大學、復旦大學、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等 | |
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 | 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等 |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武漢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 |
高性能計算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等 | |
無線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東南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 | |
先進核能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清華大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國華能集團、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 | |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等 | |
煤炭分級轉化清潔發電協同創新中心 | 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等 | |
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瀋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等 | |
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 | |
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 同濟大學、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湖南大學、天津大學、國家信息中心、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力科技集團公司52所、中科院電動汽車研發中心等 | |
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 | |
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 | 遼寧重大裝備製造協同創新中心 | 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瀋陽工業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 |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現代化生產協同創新中心 |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農業大學等 | |
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等 | |
重慶自主品牌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 重慶大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 |
參考文獻
編輯- ^ 高等教育:从“211工程”到“2011计划”. 新華網.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9).
- ^ 人民网 袁贵仁:“2011计划”是干事的、不是分钱的计划. [201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829号(教育类377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3).
- ^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829号(教育类377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3).
- ^ 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 [2013-04-11].[永久失效連結]
- ^ 黃賢君、丁姍.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 城市商報. 2013-04-13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 ^ 关于2014年度“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的公示.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 211工程、985工程
- 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台灣與985工程類似的計劃
- 德國大學卓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