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飾是指先秦時代華夏衣冠,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有「黃帝作冕旒」[1]、「胡曹作冕」、「胡曹作衣」[2]、「伯余作衣裳」等。[3][4]傳說黃帝制定服飾制度,「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形成完備的服制,並影響到宗周尊儒漢朝服制。王逸《機賦說》認為,上古人們拿獸皮當衣服,伏羲、炎帝以來,已經出現了真正的衣裳,到黃帝時期,則出現了等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5]

傳說軒轅黃帝制定服飾制定,包括天子之冕服(山東濟寧東漢武梁祠的石刻像)
後人根據文獻記載加上臆想繪畫的孔子玄衣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玄衣纁裳的思想淵源,來自「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傳世的禮經載稱先秦的禮服有「玄端」,用於朝服冠禮婚禮新郎服等。根據《儀禮》及《禮記》的記載,玄端是造型正直端方,以表「端正」的玄色上衣。作為表徵或勸勉世人,必當端莊正直的「常禮服」。西周冊命金文中,只有大夫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受賜玄袞。

周禮》規定的服飾制度展現了當時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周代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 貴賤的作用。周禮對周代及後世的服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五禮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各有不同的禮服。孔子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6]「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7]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8]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漢朝文官和武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武士的基本服制。

上古時期

編輯

根據考古,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考古發現則證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製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苧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紡織業,用苧麻織成的麻布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只是,此時期的服裝實物,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9]

商代服飾

編輯

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周朝服飾

編輯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交領。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鈕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製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當時男性貴族常服的領、袖、襟、裾均有緣飾,腰系絛帶,並在右側掛玉佩。

天子與后六服

編輯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天子六服 天/乾 三辰(日月星) 衣裳制 裘冕 袞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王后六服 地/坤 五行(木火土金水) 深衣制 褘衣 揄翟 闕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天子服飾

編輯
黃帝制冕服 涵義 出處
衣裳制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易經·繫辭下》
上玄下黃 乾,天也。坤,地也。天玄而地黃。故上衣玄,下裳黃。 《易經·說卦》、《易經·坤卦》
十二章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尚書·虞書》
十二旒 天子麻冕,朱綠藻,垂十有二旒者,法四時十二月也。諸侯九旒。大夫七旒。士爵弁,無旒。 《禮記·禮器》
旒數 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 《春秋·襄公九年》
天子六服 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 《春秋左傳·哀公七年》

天子吉服

編輯
天子吉服 類別 首服 紋章或配飾 服制 足衣 禮用
冕服 大裘冕 十二旒冕冠 十二章。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黑羊裘上衣、下裳 赤舄 祭天、祀昊天上帝、五帝
袞冕 十二旒 九章。衣,山龍華蟲;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玄衣纁裳 享先帝;受諸侯朝覲
鷩冕 九旒 七章。衣,華蟲、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 享先公、饗(享食賓客)、射(與諸侯射);侯伯、三公
毳冕 七旒 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祀四望、山川;子男、六命之卿
絺冕 五旒 三章。衣一章,粉米;裳,黼黻二章 祭社稷、五祀;四命大夫
玄冕 三旒 一章。衣無章;裳刺黼一章 祭群小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之屬);蠟百神、朝日夕月
弁服 爵弁 冕之次(如冕無旒) 無章,緇帶、韎韐 純衣纁裳 赤舄 宗廟;祝、宗人、宰夫、雍人
韋弁 韋弁冠(皂絹為之) 無章 玄端素裳(袴褶) 白舄 兵事;車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
皮弁 皮弁冠(鹿皮為之) 無章、緇帶、素韠 衣緇麻衣,皁領袖,下素裳(白布衣,積素以為裳) 白舄 天子視朝,太常卿,太卜令,太史令
冠弁 玄冠(委貌冠) 無章、緇帶、素韠 緇布衣,積素以為裳 黑舄 甸(田獵);諸侯視朝

王后六服

編輯
王后六服 五行相生 服制 紋章 足衣 首服品級 品級 禮用
褘衣 天玄(太一生水) 玄袍 畫翬雉 玄舄 花釵十二樹 王后 王后從王祭先王
揄翟 水生木 青袍 畫搖 青舄 十二樹、九樹、七樹 王后;侯伯夫人(三品) 王后祭先公
闕翟 木生火 赤袍 刻繒為雉形,不畫五色 赤舄 五樹 子男夫人(四品、五品);一品、二品 王后祭群小祀,與玄冕同級
鞠衣 火生土 黃袍 黃桑服 黃屨 十二樹-五樹 王公妻;三品 王后告桑事;九嬪之服;命婦朝服
展衣 土生金 白袍 白衣裳 白屨 三樹 卿大夫妻;四品 王后禮見王及賓客;世婦之服
褖衣 金生水 黑袍 黑衣裳,以赤緣之 黑屨 三樹 士妻;五品、六品 御於王,燕居;女御之服;及助祭之服

大夫、士之服

編輯
屬性 服名 異名 服制 首服
儒服(士大夫之服) 逢掖袍 深衣 緇布冠(玄冠)
劍服(武士之服) 短後衣 袴褶(小袖短衣大袴[10] 武冠(惠文冠)、曼胡之纓

五禮服制

編輯

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八綱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冠禮和婚禮是嘉禮的核心。祭禮即吉禮。

周禮 禮類 男裝 女裝
吉禮 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廟、祭孔、祓禊 冕服、弁服、朱子深衣 翟衣、展衣、褖衣
嘉禮 冠禮、笄禮、聘禮、婚禮、節令(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視朔、冬至朝賀、除夕、元旦、鄉飲酒 冕服、弁服、絳公服、朱子深衣 翟衣、鞠衣、展衣、褖衣、大袖連裳、青連裳
賓禮 接見、宴請外賓 冕服、弁服 展衣
軍禮 鄉射、大儺、講武、告齊太公廟 韋弁服、皮弁服、冠弁服 展衣、褖衣
凶禮 喪禮、葬禮、致奠、探病 白幘白帢、皂衣 白帢、皂衣

春秋戰國服飾

編輯

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等各種衣著十餘件,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仪礼·士冠礼》疏引《世本》. 
  2. ^ 《吕氏春秋·勿躬》. 
  3. ^ 司馬彪,《後漢書·輿服制》
  4. ^ 《竹書紀年·五帝紀》:「[黃]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5. ^ 「古者衣皮即服裝也,衣裳未辨。羲、炎以來,裳衣已分,至黃帝而袞冕。」
  6. ^ 《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7. ^ 《禮記·郊特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
  8. ^ 《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嗔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
  9. ^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16-18頁
  10.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漢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