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 (北齊)
和州,中國古代州名,轄區在今安徽省和縣和含山縣境內。治所在歷陽縣(即今安徽省和縣)。
北齊時始置。隔著長江和采石磯相對,為江防重鎮。隋朝下轄歷陽縣 烏江縣,隋煬帝時改為歷陽郡。唐朝改為和州,武德六年新設含山縣,天寶、至德年間一度改為歷陽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為和州,歷經南吳、南唐、後周、宋朝、元朝沿置。隋朝、唐朝、明朝平定江南,都從和州渡江。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屬鳳陽府,尋直隸京師(南直隸),改為和州直隸州。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與滁州、江寧縣劃地給新置的江浦縣。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州廳改縣,和州改為和縣。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和州 | 郡 | 歷陽郡 | |
郡 | 歷陽郡 | 烏江郡 | 縣 | 歷陽縣 烏江縣 |
縣 | 歷陽縣 龍亢縣 | 烏江縣 |
- 唐朝和州刺史
- 杜伏威(619年—620年)
- 南彥(武德、貞觀年間)
- 賀拔亮(639年)
- 李綱(貞觀年間)
- 崔思約(貞觀年間)
- 孫彥皎(貞觀年間)
- 崔元敬(唐高宗時)
- 韋匡素(唐高宗時)
- 裴神舉(唐高宗時)
- 李融(唐高宗末年)
- 李續(垂拱年間)
- 張知謇(天授、長壽年間)
- 沈嶷(695年)
- 柳明諶(武周時)
- 溫道沖(武周時)
- 張懷禮(唐中宗時)
- 李問政(718年—719年)
- 顏謀道(721年之前)
- 盧慎思(開元年間)
- 張無擇(740年)
- 盧子真(開元年間)
- 薛縉(開元年間)
- 趙珍(唐玄宗時)
- 盧廣濟(唐玄宗時)
- 劉綝(唐玄宗時)
- 歷陽郡太守
- 裴旭(唐肅宗時)
- 元允殖(唐肅宗時)
- 宇文審(唐肅宗、唐代宗時)
- 張萬福(768年—771年)
- 穆寧(772年—776年)
- 趙縱(777年)
- 張敬因(大曆年間)
- 鄭甫(貞元初年)
- 盧士牟(795年)
- 張惟儉(貞元年間)
- 韓演(貞元年間)
- 裴誼(800年—803年)
- 凌准(805年)
- 令狐屽(元和初年)
- 穆質(810年)
- 段平仲(810年—811年)
- 高熊(元和年間)
- 嚴公衡(818年)
- 李繁(長慶年間)
- 劉禹錫(824年—828年)
- 徐登(832年)
- 於季友(大和年間)
- 裴儔(837年—839年)
- 崔某(846年)
- 李景先(大中初年)
- 裴夷直(855年—856年)
- 崔雍(868年—869年)
- 秦彥(882年)
- 趙詞(中和年間)
- 呂用之(886年)
- 梁纘(887年)
- 孫端(887年)
- 康暀(891年)
- 李濤(天祐年間)
- 宇文守直
- 長孫有鄰
- 顏希莊
- 崔續
- 李士英
- 裴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