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法(Kaizen、日語:改善)是起源於豐田公司在生產、機械和商務管理中持續改進的管理法。已經在全球很多領域,如醫療[1]心理治療[2]人壽政府銀行和機構採用。當在商業中使用的時候,改善法可應用於所有運營流程,涉及從CEO流水線工人的所有員工。也應用於所有流程,例如採購、物流供應鏈等。[3]為了提高活動和流程,改善法的目的是消除浪費(參見精益生產)。改善法首先戰後在幾家日本公司應用,受到美國公司的影響,以及美國到日本訪問的一些管理專家。日本對其發展,並傳播在全世界範圍內。[4]目前,在商業和生產以外,也在很多領域應用。

介紹

編輯

改善是日常流程,目的是超越簡單的生產力提升。也是一種讓工作氛圍和諧、減少苦工時間(「無理」),並且用科學的方法消除工作場所的浪費。改善法是一種人性化的生產管理方法,並提高生產力。"這種方法是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的參與性,鼓勵工人參與改善法。"[5] 成功的執行需要"工人參與改善過程"。[6]

實施

編輯

豐田生產系統最著名的就是改善法,在發現生產線有異常的時候,所有工人都有權利拉停整條生產線。這種方法最終會減少生產線上的錯誤,持續改善生產效率。

 
The PDCA循環[7]

改善法活動可以分為:

  • 標準化流程和活動。
  • 衡量標準流程(發現循環時間和庫存量)。
  • 根據要求作出衡量。
  • 創新,滿足要求,提高生產力。
  • 標準化新的、提高的運營。
  • 永久、持續改善生產力。

也可以稱為休哈特循環、德明循環或者PDCA循環。與PDCA配合使用的是5問法,是一種分析根源因素的方法,用戶持續對一個問題發問,連續五輪的分析,從而發現一個問題的根源因素。[8]然後,可以通過魚骨圖和圖表繪圖。

改善法的五種元素

編輯
  • 團隊合作
  • 個人紀律
  • 提高士氣
  • 質量循環
  • 改善建議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Weed, Julie. Factory Efficiency Comes to the Hospital.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0, 2010 [201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6). 
  2. ^ M. M. Feldman. Audit in psychotherapy: the concept of Kaizen (PDF). Psychiatric Bulletin.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334–336. 1992 [2012-09-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6-26). 
  3. ^ Imai, Masaaki. Kaizen: The Key to Japan's Competitive Succe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6. 
  4. ^ Europe Japan Centre, Kaize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eam Performance, Ed. Michael Colenso,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0
  5. ^ Tozawa, Bunji; Japan Human Relations Association. The improvement engine: creativity & innovation through employee involvement: the Kaizen teian system. Productivity Press. 1995: 34 [6 February 2010]. ISBN 978-1-56327-010-9. 
  6. ^ Laraia, Anthony C.; Patricia E. Moody, Robert W. Hall. The Kaizen Blitz: accelerating breakthroughs in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John Wiley and Sons. 1999: 26 [6 February 2010]. ISBN 978-0-471-24648-0. 
  7. ^ Taking the First Step with PDCA. 2 February 2009 [17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8). 
  8. ^ An Introduction to 5-Why. 2 April 2009 [1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8). 

更多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