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湯普森·伍利

海倫·布拉德福德·湯普森·伍利(1874年6月11日—1947年12月24日)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是研究性別差異以及童年教育和福利的先鋒。[1]

生平和教育

編輯

伍利出生於1874年11月6日,出生地為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州恩格爾伍德。她於1893年以4年平均分97%班級第一的成績從恩格爾伍德高中畢業。她在自己所寫的告別文章中提到高中時期的興趣為「通過介入和援助,使個人邁向更進一步的自由」,這一興趣最終轉化為她未來的工作。[2]

由於她高中時期的優異學術表現,芝加哥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了她。在就讀期間她繼續住在家裡。她在大學三年級獲得了心理學方向的獎學金,並在1897年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此後她在心理學方向以及哲學神經內科方向繼續攻讀研究生。研究生期間她獲得了多位學者的指導,包括詹姆斯·羅蘭·安吉爾約翰·杜威喬治·賀伯特·米德亨利·唐諾森。在此期間,她在三個領域全部有論文發表。[2]

在1990年,伍利從芝加哥大學攻讀獲得拉丁文學位榮譽博士學位。在此成就之外,她還成為第一批獲得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她的博士論文研究了性別差異,這個話題在她當時的年代由女性進行研究和書寫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2]

在1901年,伍利決定離開伊利諾州並接受了一份在南哈德利曼荷蓮學院的教職,該學院是一所全女性學校。該學院是由女性教育領域的開創者瑪莉·里昂建立的。她在曼荷蓮學院持續任教至1905年,當年她和保羅·格哈德·伍利結婚。結婚後他們一起移居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從此她的關注點轉向職業指導。在辛辛那提期間,伍利在1911到1921年間擔任公立學校的職業局局長。她是首個擔任該職位的心理學家,也是首個擔任該職位的女性。[2]

在1921年,她和丈夫離開辛辛那提移居至密西根底特律。在底特律她於梅跋學校任教,並作為參與者之一開發了梅跋兒童心理量表[3] 在1926年,她移居至紐約,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兒童福利機構工作。[2]

在1930年,由於突發的變化,伍利不得不停止工作。當時她存在健康問題、和丈夫離婚、還有工作造成的壓力和焦慮,都讓她遭受了眼中的精神打擊,直到去世都未恢復。[2]

伍利於1947年12月24日由於主動脈瘤過世,享年73歲。[4]

性別差異研究

編輯

伍利在1903年發表博士論文《性別的心理特點:男性與女性正常心理的實驗研究》。這是為人所知的第一篇關於性別差異的論文,同時這篇文論因其嚴格細緻的實驗方法和對細節的注意而受到廣泛好評。[5]

她最知名的研究選取了25名男性被試和25名女性被試,讓被試進行一系列廣泛的測試,測試方面包括感覺、運動、認知功能和人格。伍利隨後花了大量的時間計算各種可能的結果,分析每一個被試的時間就長達24小時。研究結果非常具有爭議性,一些研究者不承認她的結論,而另一些心理學家和研究者,例如愛德華·桑代克,則認為她的發現令人印象深刻。[5]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在多數運動測試中男性表現較好,而女性在合作任務中則表現更好。男性在測試中表現出了更多的創造性,而女性則表現出了更好的精準感覺和記憶能力。伍利認為沒有證據表明或證實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情緒影響。更一般地說,伍利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許多相似性,而不是不同。[5]

童年教育和福利研究

編輯

伍利是首個研究童年退學後果的心理學家。伍利進行了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大型縱向研究,包括完成學業的青少年和在早年就退學開始工作的青少年。[2][6]

研究結果顯示未完成學業和童工的確會和消極後果聯繫在一起,但是因為研究僅僅揭示了相關關係,所以她無法確定這些消極後果是因為缺乏教育導致的還是由於其他外因導致的。雖然研究結果在她的眼中不盡如人意,但她仍然因為擴展了針對兒童教育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而廣受讚譽。[2][6]

著作和研究

編輯

伍利在職業生涯中寫了三部書和約50篇文章。這些著作分布在不同的話題之下,雖然大多數作品都是心理學相關的,她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也發表了一些哲學和神經內科方面的文章。她發布的工作的列表如下(英文列表),該列表特別展示了她早期的工作。

  • Sensory Affection and Emotion (1907)[7]
  • The Development of Right Handedness in a Normal Infant (1910)[8]
  • The Psychology of Sex (1914)[9]
  • A New Scale of Mental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s for Adolescents and Some of Its Uses (1915)[10]

參考

編輯
  1. ^ King, D. Brett., Viney, Wayne., Woody, William.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ilar, K.S. (August, 1999).
  3. ^ Walsh, Bruce W., Savickas, Mark. (2005).
  4. ^ Milar, Katharine S. (2006) A Historical View of Some Early Women Psychologists and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5. ^ 5.0 5.1 5.2 Benjamin, Ludy T. (2007).
  6. ^ 6.0 6.1 Morse, Jane Fowler. (2002).
  7. ^ Woolley, Helen Thompson.
  8. ^ Woolley, Helen Thompson.
  9. ^ Woolley, Helen Thompson.
  10. ^ Woolley, Helen Thomp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