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曼德人
曼德人 (Manding) | |
---|---|
總人口 | |
約三千萬人 (2013) | |
分佈地區 | |
西非 | |
語言 | |
曼德語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遜尼派); 傳統信仰 | |
相關族群 | |
Bambara, Bissa, Busa, Dan, Dyula, Kpelle, Ligbi, Landogo, Malinké, Mandinka, Marka, Mende, Soninke, Susu, Vai, Yalunka, many others |
曼德人(Mandé or Manden) 位於西非的民族集團, 使用曼德語(Mande languages)。
曼丁哥人,是曼德人的一個分支, 給據記載,此民族建立了最大的古西非 帝國。 其他的分支包括 Soninke、 Bambara、 Dyula。而較小的團體包括 Ligbi、 Vai和Bissa。
民族分佈、人口與語言
編輯民族分佈
編輯曼德人分布於西非的 貝南、 布吉納法索、 象牙海岸、 查德、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賴比瑞亞、 馬利、 茅利塔尼亞、 尼日、 奈及利亞、 塞內加爾 和 獅子山共和國等國家。
人口
編輯據2013年統計,曼德人的總人口數約3000萬人。
語言
編輯曼德語屬於尼日-剛果語系、曼德語族,並分為東曼德語支與西曼德語支。
曼德人分支表
編輯Mande |
| ||||||||||||||||||||||||||||||||||||||||||||||||||||||||||||||||||||||||||||||||||||||||||||||||||||||||||||||||||||||||||||||||||||||||||
地理環境
編輯分佈國家為:
西非面積638萬平方千公尺,佔非洲五分之一。自北向南有撒哈拉沙漠、蘇丹草原、上幾內亞高原。全境地勢低平,一般海拔200-500米;南部為富塔賈隆和包奇高原,東北為賈多和阿伊爾高原;沿海有平原。
北部熱帶沙漠氣候,中部熱帶草原氣候,南部熱帶雨林氣候。內地與西部乾熱,沿海多雨。
* Benin * Burkina Faso * Cape Verde * Ivory Coast * Gambia | * Ghana * Guinea * Guinea-Bissau * Liberia * Mali | * Niger * Nigeria * Senegal * Sierra Leone * Togo |
歷史沿革
編輯史前史
編輯曼德人為古代中央沙哈拉人的後裔,是個很早就被確立的語族,並且遍佈了整個西非。早期曼德人以紡織與織品的生產聞名 (by a process known as strip-weaving). 曼德人建立了 Ghana、 Mali王國和Songhai 王國。
考古學家證實曼德人早期是已石屋來定居。西元前2500年到2000年之間,曼德人在 Tichit-Walata的岩石海岬和Mauritania南部的Tagant懸崖, 這些地區被稱為 Soninke. 數以百計的石頭屋與街道遺址在這一地方被發現,一些重要的定居處有著大量的防禦措施。
在乾燥的環境中,農業和畜牧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隨著時間而增長,導致人口的增加,發展出較大的政治規模組織,也造成了社會階級的產生。曼德人的農牧社會是混合小麥種植的農業經濟與畜牧業,他們被視為種植非洲水道的先驅,且他們已學會如何使用銅。 曼德人實行貿易,他們從沙哈拉與薩赫勒等地方交易珠寶和寶石。
考古學家形容曼德人的遺址為:「一個富裕且壯觀的史前遺址」。(Mauny 1971: 70).
Ghâna 王國
編輯西元前1500年,在曼德人最古老的分支Soninke人的領導下,,組成了 Dinga Cisse。 全國有三個獨立的自由聯盟(Mali, Mema, and Wagadou) 和12個省組成邦聯。邦聯居於一個很好的位置,位於沙漠的中間地帶,此地帶為鹽的主要來源,和[[Senegal River]南部的]黃金生產地帶。他們常與周邊的城市做貿易, 尤其他們會利用沿海的航線往北邊的摩洛哥 做交易。
Ghanaian的社會包括大型畜牧業和農業聚落, 他們的商業也相當的繁榮.Ghâna的曼德商人壟斷了奢侈品的貿易和 奴隸貿易;他們的貿易範從南部沙哈拉沙漠到非洲北部沿海,貿易的路線皆與王國的重要城市連結,他們奴役鄰國的百姓,並實行奴隸貿易或直接納入其帝國的財產,而皮革製品,象牙,鹽,黃金,銅 也是交易的主要項目。 到了十世紀,Ghâna 已經成為相當繁榮的王國,控制的區域大小約為德州,橫跨塞內加爾,馬里,茅利塔尼亞和拉伸。 西元950年,阿拉伯旅行作家 Ibn Hawqal 參訪了首都 Kumbi Saleh , 並描述了 Ghanaian 的統治者為 :「世界上最有錢的國王(因為其擁有龐大的黃金)」。
到了11世紀,王國開始衰弱,最主要的原因為:王國失去了貿易的壟斷,且當時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乾旱,造成了農業與畜牧業的大量的損失,因此王國開始崩解,其他的諸侯國進行反抗,而這個時候 穆斯林從北方入侵 Ghâna。
在9世紀時,西邊的 Sanhaja 已歷經了 伊斯蘭教的文化洗禮。他們在時10世紀時被統一,隨著信徒的情緒高漲,他們推出一連串的反 "Sudanese"政策,對 漠南非洲的黑人進行偶像崇拜。[1] Sanhaja Lamtuna的國王Tinbarutan ibn Usfayshar, 建立了Awdaghust城堡, 此堡壘位居於 trans-Saharan trade的關鍵位置。 在 Sanhaja解體後, Awdagust被 Ghana empire接管,跨越沙哈拉的貿易路線則被 Sijilmassa的 Zenata Maghrawa 接管.
在Almoravids之前, 伊斯蘭文化對此地的影響是漸進滲透的,並非武力強迫的。 在金礦被開採後, 開啟了南部到東部的貿易路線被。 這時Ghâna王國似乎要重新崛起,但成為了 Susu (另一群曼德人的分支) 和 他們的領導人 Sumanguru的攻擊目標。衝突爆發於1235年, Malinké 人Sundiata Kéita的出現導致情勢的改變, ,到了13世紀中葉,Ghâna 王國徹底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 Sundiata的 Mali 王國。
Mali 王國
編輯Mali王國最知名的皇帝為Sundiata'的孫子Mansa Musa (1307–1332),其被稱為「Kan Kan Mussa" or "The Lion of Mali"。1324年,他把 麥加 放在 Mali王國的地圖上,並且前往麥加去朝聖, 其當時攜帶60000名搬運工、總共180頓的黃金,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olume IV, pp. 197–200)的記載。 他戴這麽多的黃金抵達埃及,埃及的貨幣瞬間失去其價值。 根據開羅的歷史學家 al-Maqurizi所說:「一行人購買 Turkish 和 衣索比亞 的女奴和服裝,使黃金的價格(dinar)下降了六dirhams。」, 因此 Mali 和 Timbuktu 的名字顯示在14世紀的世界地圖上。
Mali王國是西非伊斯蘭法律、科學和學術的中心,被稱為The crown jewel of West Africa。西非最古老的大學 Sankore、Jingaray Ber和Sidi Yahya, 在此成立。 在幾個世代之後, Mali王國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Songhai Empire。
Songhai 王國
編輯Askia Muhammad為遜尼派的繼承者,其被歷史學家視為比前任領導人更精明更有遠見,他精心策劃鞏固與擴大帝國,從Taghaza 的北邊到Yatenga 南方的邊界和東南邊Senegambia的 Futa Tooro 。不同於伊斯蘭帝國的官僚體系,他提出效仿於蘇丹西部(bureaucratic government unparalleled)的制度。 此外, Askia 建立貿易的相關措施以及規範,並對貿易路線進行監控, 他重視教育與掃盲,確保Mali大學產生高知識份子,這當中有許多人發表了顯著的書籍,例如傑出的學者 Ahmed Baba,撰寫了今日仍然在使用的伊斯蘭律法。
Mahmoud Kati 發表了 Tarikh al-fattash , Abdul-Rahman as-Sadi 發表了 Tarikh al-Sudan (蘇丹記事),兩部史學作品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現今學者重建中世紀非洲歷史的重要著作, Songhai 王國在文化上有著傑出的表現。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主要是穆斯林社會, 曼德人是父系社會 。他們遵守儀式和伊斯蘭教的每日禱告,但很少穿著阿拉伯的服裝,不佩戴女性的面紗。 最有名的曼德 practices are the sanankuya or "joking relationship" 在部落之間。
婚姻
編輯(以曼丁哥人為例)
婚姻是由家中的長者來做安排,而非由新郎跟新娘,這樣的情況在農村社會中,是普遍的婚姻傳統。傳統中,要求婚家庭的長者用可樂果與bitter nut當作禮物送給被求婚的家庭,如果對方接受禮物,代表,這樁婚事就被接受了。
自從伊斯蘭文化進入曼德人的生活裡,一夫多妻制成為了婚姻的主要型態。一個曼丁哥人的男子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但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妻子。曼丁哥人認為,女人生育的能力是非常尊榮的事情,尤其是生男孩的能力。第一任妻子有權掌控其他任妻子, 而丈夫有權掌控所有的妻子,並使她們豐衣足食,這也包括在必要時幫助各個妻子的家庭。 通常妻子們都能夠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為家庭共努付出、努力,他們共同分擔工作與則任,例如:煮飯、洗衣以及其他的家事和工作。
秘密社團
編輯他們秘密的兄弟會與姊妹會,被稱為Poro 和 Sande 或 Bundu,分別基於古老的傳統而建立,此團體出現的時間點為西元1000年。 這些社團管理其社會內部的秩序, 舉辦成年禮和培養社會性別。
種姓制度
編輯傳統上,曼德人的社會有階級制度或者所謂的種姓制度,分為貴族和附庸. 曼德人的社會也像其他大多數的非洲民族有奴隸制度,囚犯與俘虜通常於戰爭中從戰敗方取得。 在社會階級上, 前國王和將領的後代有著比其他同胞崇高的地位。
隨著時間與全球化的影響,這樣的傳統社會制度已經漸漸消失。 現代的曼德人有部分從事貿易或者擔任游擊者,在21世紀,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從事漁業以及農業。 有些則成為技術熟練的 鐵匠、 從事畜牧業 和 griots 或吟遊詩人。
產業與生活
編輯(以曼丁哥人為例)
曼丁哥人主要以農業為生,他們在薩赫勒地區種植花生,大米,小米,玉米和小規模養殖。 在雨季時,男性種植花生為主要的經濟活動。男性可以在田裡與婦女一同工作共同種植農作物。曼丁哥人的農業是屬於勞動密集的型態。 大約 50% 稻米需求量是當地生產,其他的百分比則是由亞洲或者美國進口。
男性的長者是一家之主,安排家中的婚姻。有組織的氏族部落,會用小泥屋、圓錐形茅草屋或鐵皮屋來做住宅。 除了農業之外,曼丁哥人的男性從事裁縫師、屠夫、司機、木匠、鐵匠、工人、軍人、護士和一些慈善機構的志工。然而,大部份的女性,趨向成為家庭主婦或者從事農業、養殖業。
信仰與節日
編輯早在13世紀時,大部份為於 西非的曼德人都以穆斯林為主, 而 Bambara 直到19世紀才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然而,傳統信仰的團體,例如 Chiwara, Dwo, 和信仰Juju的力量,仍然保持於曼德人的 穆斯林中。 許多較小的曼德人分支族群,像是 Bobo 仍然保持著非洲傳統信仰 。
根據口述歷史,曼德民族,特別是 Soninke,促成了伊斯蘭的貿易集團 Gur 在西非的薩赫勒地區進行貿易。
Fadenya
編輯Fadenya or 「father-childness」是曼德人所使用的詞彙, 最初是用來形容同父異母的兄弟之間,所產生的緊張關係。現在,多被用來形容曼德社會給予男性社會性別上的價值觀,也就是獨立,、自主、冒險犯難的精神。[2] fadenya的概念已經被延伸,並被用來形容曼德人的政治以及社會。 Fadenya 往往與badenya 或 mother-childness做比較.[3]
Fadenya最初描述的同父異母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在傳統的一夫多妻曼德世界,同父異母的兄弟經常會爭奪他們父親的繼承權,並聲稱他的財富和土地的主權。為了爭奪繼承位置,這些孩子們不得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創造一番事業或成就。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自主的能力,且夠資格繼承家業,並聲稱榮耀家族的名聲。
Badenya
編輯Badenya指的是「母親童心」,原是指同母異父的意思,現在,多用於表示曼德社會對女性社會性別的價值觀,即團結、安全、家庭之意。由於曼德傳統社會是一夫多妻制,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有一個很緊密的關係,因為他們之間並沒有繼承上的競爭,因此badenya的概念是安全與保障的來源。 Badenya往往可以解決fadenya所引起的衝突。 badenya是一個社會上團結的向心力,他代表著團結與安全的親密關係。
藝術與文學
編輯文學
編輯(以曼丁哥人為例)
在Alex Haley的書中以及一些電視劇當中都會提到Kunta Kinte家族. Haley 宣稱Kinte這個家族的繼承人,,但這個家族的存在一直被史學家詬病,即被視為不可能的。 辛妮奧康納,於1988年發表的《Mandinka》靈感就是來自Alex Haley的書。
美國電視名人Mr. T曾說過:他的獨特髮型的靈感是來自於一個曼丁哥的戰士,是他在看國家地理頻道雜誌時所引發的想法。他宣稱:「我的父母來自非洲,是曼丁哥族人,他們的髮型都像當地曼丁哥人一樣。這些金鏈子象徵了我的祖先被帶到這裡的事實,他們在這粒被視為奴隸。
許多早期的作家如馬利的作家Massa Makan Diabaté 重新撰寫了曼丁哥人的歷史,另外另外一位作家Janjon,,贏得1971 prix littéraire d'Afrique noire獎的作家。他的小說《The Lieutenant of Kouta》、《The Barber of Kouta》,《 The Butcher of Kouta》 試圖從中彙整曼丁哥人的諺語以及生活習俗,他也在著作中試圖解釋fadenya和badenya之間的定義以及衝突。
口頭傳統
編輯曼德人的文化與口頭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 Epic of Sundiata.在被稱為 kumayoro的教育中心,所教導出來的nyamankala為口述歷史和技術的守護者. 這些nyamankala 在維護口頭傳統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是組成曼德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4] Kela 學校, 承襲著口頭的傳統。 口傳的史詩有很多版本,而 Kela的版本被視為是官方的版本。 其中Kela的版本包含了一個名為tariku的書面文件, 這個書面文件以及口述歷史是曼德人獨特的文化。[4]
通常口頭的史詩會用於兩種地方: 一是用於教學或研究,另一種是屬於比較正式的:傳達重要的訊息給觀眾。 教學的部分涉及了禮物的貢獻與氏族文化在史詩中的呈現。 在正式的版本中,可以使用配樂伴奏;但不允許被觀眾打斷。
不同部落的曼德人會有對史詩不同的呈現方式,如The Kandasi 也開始在學校中教學。[4]
藝術
編輯許多的曼德人藝術是呈現在珠寶與雕刻上,用於兄弟會和姐妹會的面具Marka是最為人知的。 曼德人也製作精美的編織物,在整個西部非洲很受歡迎,除此之外,金、銀項鍊、手鍊、臂章和耳環同樣廣為人知。
在項鍊上的鈴鐺被視為能夠聽到靈魂聲音的媒介,鈴聲徘徊於兩個世界,即祖靈的世界與人間. 曼德獵人經常攜帶鈴鐺,他們深信對打獵有所幫助。相反的,女人經常串連多個鈴鐺,希望藉此來保持著族群之間的和諧。
音樂
編輯最有名的傳統曼德樂器是 kora, 此為擁有21調弦的弦樂器,此樂器是由被稱為 Jeliw或法語所稱的 griots來演奏。 Kora是一個獨特的豎琴 有一個缺口木橋,被視為非洲最複雜的弦樂器。
Griots是位於西北非的專業吟遊詩人,他們保存著偉大的口頭史詩傳統和歷史, 是使曼德人的部落領導者信賴與有權力的顧問.。其中最有名的Griots為 Toumani Diabate、 Mamadou Diabate 和 Kandia Kouyaté.
現況
編輯接續曼德人家園偉大的帝國之後, 成千上萬的人民移居到大西洋沿岸, Mane那些在16世紀從西非沿海入侵到東部的Mali王國士兵 , 他們的語言、服裝以及武器在1625年被歐洲人所記載。Mane不斷的從Liberia海岸線擴張, 與接觸到的每個部落戰鬥, 他們持續順利的擴張,一直到抵達了獅子山共和國,才遇到了另一群曼德人的分支,Susu人,與其抗衡。
法國的殖民統治大大的影響了曼德人的文化, 持續的戰爭讓法國花費了龐大的人力與經濟成本,導致他們增加了對 大西洋 奴隸貿易的依賴。 現今,曼德人仍然活躍於西非的政治,許多國家的總統皆是由曼德人來擔任。
曼德人與非洲其他部落的衝突從20世紀以來,不斷的劇增,且 沙漠化 不斷地使曼德人南下去尋找工作和土地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壓迫到了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間,也導致了衝突的加劇。
相關連結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References
- ^ Lewicki (1988:p.160-61; 1992: p.308-09)
- ^ Jansen, Jan (1995). "The Representation of Harmony and Change in Mande"。Younger Brother in Mande: Kinship and Politics in West Africa (1-7)
- ^ Bird, Charles S.; Martha B. Kendell. The Mande Hero: Text and Context. Ivan Karp, Charles S. Bird (編). Explorations in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13–26. Reprinted as Ivan Karp, Charles S. Bird (編). Explorations in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7. ISBN 978-0-87474-591-7.
- ^ 4.0 4.1 4.2 Camara, Seydou. The Epic of Sunjata: Structur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pp. 59-67
- Sources
- Gillow, John. (2003), African Textiles. 29 p.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collection of 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
- UNESCO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Volume IV, pp. 197–200.
- Mauny, R. (1971), 「The Western Sudan」 in Shinnie: 66-87.
- Monteil, Charles (1953), 「La Légende du Ouagadou et l』Origine des Soninke」 in Mélanges Ethnologiques (Dakar: Bulletin del』Institut Francais del』Afrique Noir).
- Fage, John D. (2001), History of Africa. Routledge; 4th edition.
- Boone, Sylvia Ardyn. (1986), Radiance from the Waters.
- Kouyaté, Dani (Director). (1995). Keïta: Heritage of a Griot [Motion picture]. Burkina F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