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坊二十四里
四坊二十四里為南台灣於明鄭時期的行政區劃,此建置後來在清領時期被清廷沿用,日治時期又被臺灣總督府整理後應用在地籍上的「堡里鄉澚」制度,一直到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才全部廢除。不過當初擬定的坊里名稱,至今仍常見於當地的路名、區名、村里名等。
歷史
编辑1661年,鄭成功於南台灣開國立家,稱台灣為東都明京;並且於今台南市一帶設立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並稱「一府二縣」。1662年,鄭成功病逝,由世子鄭經即位。1664年,鄭經重新劃分行政區,改東都為東寧,保留承天府,升天興及萬年二縣為天興州和萬年州,並增設南路、北路及澎湖三安撫司,合稱「一府二州三司」。此外,鄭經在一府二州的轄下分別設置了四坊和二十四里。[1]1683年,清朝將領施琅攻下臺灣,廢除明鄭時期的行政區編制。1684年,清廷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轄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天興縣疆域被分為諸羅縣與臺灣縣。
四坊二十四里
编辑明鄭時期
编辑府州(縣) | 坊里 | 現今行政區 | 明鄭時期設里範圍 |
---|---|---|---|
承天府 | 安平鎮(王城) | 安平區 | |
東安坊 | 中西區、東區 | ||
西定坊 | 中西區、北區 | ||
寧南坊 | 中西區 | ||
鎮北坊 | 中西區、北區 | ||
天興州(縣) | 武定里 | 安南區、北區、中西區、永康區 | |
永康里 | 北區、東區、永康區 | ||
長興里 | 永康區、仁德區 | ||
保大里 | 歸仁區、新化區、關廟區 | ||
歸仁里 | 歸仁區 | ||
永豐里 | 歸仁區 | ||
新豐里 | 關廟區、龍崎區 | ||
廣儲里 | 新化區、永康區 | ||
感化里 | 新化區 | ||
新化里 | 山上區、新市區、左鎮區、南化區、玉井區、大內區 | ||
永定里 | 安定區、善化區、麻豆區、西港區、佳里區、將軍區 | ||
善化里 | 善化區、官田區、大內區、玉井區、楠西區、六甲區 | ||
開化里 | 佳里區、麻豆區、六甲區、官田區、下營區 | ||
萬年州(縣) | 文賢里 | 仁德區;高雄市茄萣區、湖內區 | |
仁和里 | 東區、南區、仁德區 | ||
永寧里 | 南區 | ||
新昌里 | 南區 | ||
仁德里 | 仁德區 | ||
依仁里 | 仁德區 | ||
崇德里 | 關廟區、歸仁區 | ||
長治里 | 高雄市路竹區、湖內區 | ||
維新里 | 高雄市永安區、路竹區、岡山區 | ||
嘉祥里 | 高雄市岡山區、阿蓮區 | ||
仁壽里 | 高雄市梓官區、岡山區、橋頭區、彌陀區、楠梓區 |
清治時期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明鄭時期臺灣行政疆域圖.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