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派
梅庵琴派,或稱梅庵派,為古琴藝術近代流派之一,形成於民國早期,因王賓鲁始传习琴藝于梅庵而得名。
梅庵琴派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 |
分类 | 传统音乐 |
序号 | 65 |
编号项目 | II-34 |
登录 | 2008年 |
其音樂風格為旋律流暢、節奏緊湊、下指剛勁、常用輪指,而吟、猱、綽、注的幅度大,有如山東民間歌曲及戲曲的腔調。
代表琴譜為《梅庵琴譜》。
代表琴曲為《梅庵琴譜》收錄的〈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秋風詞〉、〈極樂吟〉、〈鳳求凰〉、〈秋夜長〉、〈玉樓春曉〉、〈風雷引〉、〈釋談章〉、〈挾仙遊〉、〈搔首問天〉等曲。
历史
编辑梅庵琴派創始人為王賓魯,其於1917年起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梅庵,期間授有徐立孫、邵森(字大蘇)、孫宗彭、程午加等人。1929年,徐立孫等人在南通成立「梅庵琴社」,宗旨為「以古琴為主,琵琶副焉」,用以紀念王燕卿和沈肇州二師。[1][2]隔年,徐立孫、邵森二人將王賓魯遺稿整理為《梅庵琴譜》出版。此後,琴人間便以「梅庵琴派」稱呼王燕卿的學生們。[1]
徐立孫先後在南通、上海二地傳授古琴,有吳宗漢、劉景韶、邵元復、陳心園、朱惜辰、王吉儒、劉赤城、吳自英等學生。[3]南通梅庵琴社的活動在文革期間停止,直至1980年才恢復,由陳心園繼任社長。[4]1980年代,劉景韶於鎮江成立夢溪琴社,[5]劉赤城則在合肥另立梅庵琴社。
梅庵琴派在海外有不少琴人,例如:邵森之子邵元復於1949年移居臺灣,並於1984年成立臺灣梅庵琴社。[6]而吳宗漢、王憶慈伉儷於1950年代移居香港,又於1967年移居臺灣、1972年移居美國,在三地皆有授徒。現居美西的呂培原、吳自英亦致力於傳播梅庵古琴藝術。
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8]
主要特点
编辑代表琴譜
编辑代表琴曲
编辑代表人物
编辑- 王燕卿:梅庵琴派創始人。[13]
- 徐立孙:第二代,師承王燕卿,與邵大蘇創立南通梅庵琴社、合編《梅庵琴譜》。[14]
- 邵大苏:第二代,師承王燕卿,與徐立孫創立南通梅庵琴社、合編《梅庵琴譜》。[15]
- 程午加:第二代,師承王燕卿。[16]
- 孫宗彭:第二代,師承王燕卿。[17]
- 陈心园:第三代,師承徐立孫,[18]文革後獨自經營梅庵琴社。[4]
- 朱惜辰:第三代,師承陳心園、徐立孫,曾受邵元復指點。徐立孫曾表示朱惜辰青出於藍,為理想傳人。[19]
- 劉景韶:第三代,師承徐立孫。[20]於鎮江成立夢溪琴社。[5]
- 王吉儒:第三代,師承徐立孫。[3]
- 吳自英:第三代,師承王吉儒、孫宗彭、徐立孫。現居美國。[3]
- 劉赤城:第三代,師承劉景韶、徐立孫。在合肥成立梅庵琴社。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吳宗漢、王憶慈:第三代,師承徐立孫。移居香港、臺灣、美國等地。[21]
- 邵元復:第三代,邵大蘇之子,成立臺灣梅庵琴社。[6]
- 邵磐世:第三代,邵大蘇之堂侄女。[22]
- 劉善教:第四代,劉景韶之子。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唐健垣:第四代,師承吳宗漢、王憶慈。現居香港。
- 王海燕:第四代,師承吳宗漢、王憶慈。現居台灣。曾在台灣的大學教授古琴。
- 呂培原:第四代,師承吳宗漢。現居美國。[23][24]
- 陶筑生:第四代,師承吳宗漢。現居美國。[25]
代表錄音
编辑- 《梅庵琴韻》:收錄了徐立孫、陳心園、朱惜辰三人錄製的〈玉樓春曉〉、〈平沙落雁〉、〈長門怨〉、〈搗衣〉、〈秋江夜泊〉、〈風雷引〉、〈搔首問天〉、〈挾仙遊〉等琴曲。
參考來源
编辑- ^ 1.0 1.1 《今虞》. 〈梅庵琴社原起〉 (今虞琴社). 1937: 23–24.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09. ISBN 9787101078961.
- ^ 3.0 3.1 3.2 3.3 3.4 張為群. 〈吴自英、姚公白——海上琴缘香江续〉 (PDF). 《南風》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2015-12-29, (023): 5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4).
- ^ 4.0 4.1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徐立孫〉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93. ISBN 9787101078961.
- ^ 5.0 5.1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44. ISBN 9787101078961.
- ^ 6.0 6.1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19–226. ISBN 9787101078961.
- ^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 ^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09. ISBN 9787101078961.
邵大蘇的磊落與狷介,使他對徐立孫的琴學造詣極為推崇。他的長子邵更世(元復)學琴,他要求右手應保持梅庵的剛勁,左手宜力求柔和,並一再提醒邵更世注意學習徐立孫左手技法的的嫻熟與流暢。
- ^ 10.0 10.1 10.2 徐立孫; 邵森 (编). 《梅庵琴譜》. 〈梅庵琴譜風格〉.
- ^ 11.0 11.1 11.2 11.3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3–14. ISBN 9787101078961.
- ^ 成公亮. 《秋籟居琴話》. 〈從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 (北京市: 三聯書店). 2009: 27. ISBN 9787108032553.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9.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53.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05.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30.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50.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70.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27.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39.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46.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40. ISBN 9787101078961.
- ^ 張岳悅; 彭子文. 太平洋國樂三重奏 不炫技不做作 中西合璧再創新. 香港文匯報. 2016-12-23 [202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50. ISBN 9787101078961.
- ^ 嚴曉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61. ISBN 9787101078961.
- 《梅庵琴韻》,香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