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美食是指一些可以撫慰心靈和安撫情緒的食品[1],常與某些特定的回憶意涵連結,其特點是高热量和高碳水化合物[2]。這一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66年的棕榈滩邮报英语The Palm Beach Post[3]

雞湯屬於一種療癒食物

定義與歷史

编辑

1966年的棕櫚灘郵報 (the Palm Beach Post ) 敘述:「背負沈重壓力的大人們,以療癒美食來尋求慰藉——和兒時安全感有關的食物,像是母親烹煮的荷包蛋或雞湯。」但牛津字典(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定義1977年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第一次使用comfort f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這個語彙。在公開訪談中,第一次使用此英文詞彙的人或許是Liza Minnelli。1970年代的美國,最流行的療癒食物為馬鈴薯料理和雞湯,但隨個人喜好產生差異。到了下個世代,流行從美味的鹹食轉換成甜點,comfort f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也被廣泛使用於餐廳菜單以及食品廣告,延伸了其原本是指獨自在家享用的定義。1990年代後,掀起低碳、低脂的健康飲食風潮,仍抵擋不了療癒食物對人們的魅力,象徵著其所擁有的歸屬感、思鄉情懷,幫助人們抒發壓力、傳遞幸福的感受。[4]

相關研究

编辑

影響

编辑

療癒效果

编辑

當人們遭遇負面情緒時,可能會增加療癒食物的攝取,來減輕自我的焦慮。心理學研究指出,食用富含卡路里、脂質、高糖高鹽的食物,例如巧克力冰淇淋炸薯條,可能會刺激人類大腦的獎勵區域,產生獨特的愉悅以及放鬆感覺,增加血清素和鎮靜物質的分泌。[5]針對大學年輕女性的研究指出,在壓力情況下,僅有三成會選擇健康的飲食,其他人則傾向多吃甜點例如冰淇淋、巧克力、瑪芬、甜麵包、糖果等來舒緩不安。[6]除了食物本身的口感,上桌時呈現的可口樣貌與色彩,散發出的誘人香氣,都是構成生理感官刺激的重要元素。[7]

人際關係

编辑

社會心理學方面,研究表示,當人們正在食用、或手裡捧著熱呼呼的湯或茶時,會表現得更溫柔、更具同理心,展現更多的社交親近性。[8]

個體差異

编辑

性別

编辑

情緒對於不同性別的飲食偏好產生相當的差異,快樂正面的感覺會促使男性品嘗療癒食物當作慶祝及犒賞,特別是在獲得成就的時刻;但女性則常在負面情緒的影響或對於環境適應不良之下,像是寂寞、憂鬱或愧疚感,增加含有高熱量、高澱粉或高甜度的食物攝取。[9]

年齡

编辑

在各個年齡層對於療癒食物的選擇也有所不同[10],18至34歲的年輕人偏好冰淇淋與餅乾,而35至54歲的族群則較喜愛義大利麵與熱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則對美味的馬鈴薯泥情有獨鍾。

個人經歷

编辑

近年來,部分學者則認為,療癒食物與舊時記憶有關。他們認為,人的口味不是隨機或先天形成的。童年時期食用某種菜餚的記憶,蘊含親情的溫暖,最終會變成個人專屬的療癒食物。這些食物的氣味、口感與外觀,會讓人聯想到過去的美好回憶,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

人格特質

编辑

心理學家喬登特洛伊西(Jordan Troisi)在2015年的研究指出,有正面關係的人在遇到危機壓力、感到孤獨時,會較偏好從療癒食物中取得慰藉。

該研究目的是想找出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最需要療癒食物,首先將不同國家的大學生先依照人際關係特質分成「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畏懼型」四個類別,再隨機分成一般組和危機組,危機組被要求回想自己與最親近的人發生爭吵時的場景,然後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況與心情;一般組則是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列下住所中的物品和清單。同時,設定本研究的療癒食物為洋芋片,任務完成後,每個同學會得到一份洋芋片,並依照享受程度、美味程度與開心程度評分。結果發現,被分類為安全型的對象,也就是對自己或他人都保持較正面的看法,認為自己是有價值且被愛的一群人,在經過危機組的任務後,對於洋芋片的療癒效果有顯著較高的評價。代表有正面關係的人,在自己遇到危機壓力,或是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的時候,會較偏好從療癒食物中獲得安慰。

第二部分的研究主要針對孤獨情緒和療癒食物的關聯,大學生被要求接下來的十四天都要在傍晚寫日記,內容需包括自我孤獨情感的評估和飲食狀況,並回答「我今天是否吃了自己所認為的療癒食物」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似,較正向的參與者,在感到孤獨失去歸屬感的時候,吃療癒食物的機率明顯增加。[11]

各地的療癒食物

编辑

世界上的療癒美食反映出不同的風俗民情及飲食習慣。以下列出各個地區的代表性療癒食物[12],它們共同的特色為熱食、美味濃郁的口感、豐富的食材種類以及高卡路里,加入起司、奶油、燉肉、澱粉類食材或不同的香料烹調,提供了滿滿的能量與感官享受。[13]

日本:關東煮(Oden)、拉麵

關東煮是日本冬天的暖心料理,將魚板、玉子燒、高麗菜捲、丸子等豐富的食材加入柴魚高湯內燉煮而成的料理。

在19世紀末,日本開始快速工業化,許多工人都喜歡上菜快、份量足的料理。只要熬一大鍋湯底,就能供應一整天的拉麵,正好符合需求。二次大戰後白米難求,用美國麵粉製作的食物,包括拉麵、炒麵、餃子和大阪燒更加風行。

牙買加:阿開木煮鹹魚 (Ackeeandsaltfish)

這道菜是用阿開木果(ackee)、醃鱈魚,蘇格蘭帽椒、番茄及其他香料炒製而成,搭配硬麵包食用。這道料理有牙買加的獨特風味。

加拿大:肉汁奶酪薯条 (Poutine)

將熱騰騰的炸馬鈴薯條裹在鹹香起司肉醬中的料理。

法國:可麗餅 (Crepe)

外皮薄脆、口味香甜、富含濃厚巧克力榛果餡的可麗餅為最受歡迎的療癒食物之一。

西班牙:馬鈴薯蛋餅 (Tortilla española)

類似歐姆蛋的料理,將喜愛的食材包裹在厚蛋裡再用平底鍋熱煎。

墨西哥:鹹味玉米片 (Chilaquiles)

包著酸甜的莎莎醬、墨西哥奶油、燉鹹雞肉、烤豆子與水波蛋的玉米片,一口咬下有多重的口感。

印度:洋蔥薑黃豆粥 (Khichdi)

加入了許多印度特色香料一同烹煮,例如咖哩、孜然等,還有多種蔬菜與肉類。印度有些醫院也會提供Khichdi作為醫院的伙食。對印度人來說,從幼年時期開始,只要身體不舒服時就會吃Khichdi,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療癒美食。

瑞典:阿嘎卡卡煎餅 (Äggakaka)

斯堪地納維亞(Scanian)的傳統菜餚,將雞蛋、麵粉等食材製成麵糊,用平底鍋煎出厚約5公分的煎餅。煎餅的上面還會擺上用奶油煎得酥脆的豬五花肉,煎過五花肉的油也會再淋到煎餅上,最後再淋上一點越橘果醬。在過去,阿嘎卡卡煎餅是屬於農場的美食,農人會在工作後坐在田野中享用這種煎餅。

波蘭:波蘭餃子 (Pierogis)

餡料由起司、絞肉、馬鈴薯泥、果肉組成,用平底鍋煎得酥酥脆脆。

希臘:慕莎卡 (Moussaka)

一種類似千層麵的起司白醬茄子料理。

澳洲:香腸卷(Sausagerolls)

原本是英國很受歡迎的小吃,作法隨著英國移民流傳到澳洲。如今,澳洲大多數的咖啡館、加油站販賣部、便利商店以及超市的冷凍櫃中,都可以找到它。在製作上,除了直接使用熱狗或香腸,有些澳洲媽媽們會去除腸衣,在香腸餡裡加入洋蔥、菠菜、胡蘿蔔、大蒜、迷迭香等,做出更有營養與風味的香腸卷給孩子們吃。

台灣:鹹酥雞滷肉飯珍珠奶茶[14]

台灣有許多平民美食,其中雞排與珍奶堪稱國民療癒食物代表,鹹甜的搭配帶來幸福感。另外也有肉圓、炒米粉、什錦湯麵、車輪餅等特色小吃。

醫學相關

编辑

另類醫學

编辑

近年來療癒食物的概念被應用於特殊療法,藉由緩和鄉愁或引起懷舊情緒,改善老年人因胃口不振或營養不良造成的健康危害,來提升生活品質。[15]

成癮性

编辑

高熱量、高碳水以及高糖高鹽的食物對人們身心的療癒效果,常引發壓力性或情緒性暴食,或用以作為人生創傷、陰影事件的宣洩出口,其成癮機制與濫用藥物或酒精類似。2013年對食物成癮的研究指出,約有5%的人口罹患了此種飲食失調的疾病,全世界更有超過一億人口有體重過重的情形。[16]

對此營養學家建議以均衡飲食來取代精緻加工食品,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素,進而提升生理機能與抗壓性,預防因生活中的壓力因子而導致的不良飲食習慣。其他像減少咖啡因攝取、喝充足的水以及搭配固定運動也都有助於改善對療癒食物的成癮性,降低焦慮心情影響,並增加免疫力。[1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omfort F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finition). Merriam-webster.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July 2011.
  2. ^ Rufus, Anneli. How comfort foods work like Prozac. Gilt Taste. 23 June 2011 [8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9 April 2015).  ()
  3. ^ Romm, Cari. Why Comfort Food Comforts. The Atlantic. 3 April 2015 [21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9). 
  4. ^ White, April. A Brief History of Comfort Food. JSTOR Daily. 2020-05-30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美国英语). 
  5. ^ Evers, Catharine; Marijn Stok, F.; de Ridder, Denise T. D. Feeding Your Feeling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Emotional Eat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0-05-11, 36 (6): 792–804 [2022-03-23]. ISSN 0146-1672. doi:10.1177/01461672103713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6. ^ Leigh Gibson, Edward. Emotional influences on food choice: Sensory,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athways.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6-08, 89 (1): 53–61. ISSN 0031-9384. doi:10.1016/j.physbeh.2006.01.024. 
  7. ^ Spence, Charles; Piqueras-Fiszman, Betina. 4 - Oral-Somatosensory Contributions to Flavor Perception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Food and Drink. Piqueras-Fiszman, Betina (编). Multisensory Flavor Perception. Woodhead Publishing Serie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Nutrition. Woodhead Publishing. 2016-01-01: 59–79 [2022-03-23]. ISBN 978-0-08-1003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8. ^ Williams, Lawrence E.; Bargh, John A. 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 Science. 2008-10-24, 322 (5901): 606–607.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162548. 
  9. ^ Dubé, Laurette; LeBel, Jordan L.; Lu, Ji. Affect asymmetry and comfort food consumption.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5-11-15, 86 (4): 559–567 [2022-03-23]. ISSN 0031-9384. PMID 16209880. doi:10.1016/j.physbeh.2005.08.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0. ^ Wansink, Brian. Engineering Comfort Foods (ID 2473679). Rochester, NY. 2014-07-29 (英语). 
  11. ^ Troisi, Jordan D.; Gabriel, Shira; Derrick, Jaye L.; Geisler, Alyssa. Threatened belonging and preference for comfort food among the securely attached. Appetite. 2015-07-01, 90: 58–64 [2022-03-28]. ISSN 0195-6663. doi:10.1016/j.appet.2015.02.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9) (英语). 
  12. ^ Agnello, Gabriella. What comfort food looks like in 10 different countries. Business Insider.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美国英语). 
  13. ^ 撫慰心靈 世界各國療癒系美食. 台灣大紀元.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9) (中文(臺灣)). 
  14. ^ 台灣有哪些療癒美食?全網狂推這兩樣. tw.stock.yahoo.com. [2022-03-30] (中文(臺灣)). 
  15. ^ Stein, Karen. Contemporary Comfort Foods: Bringing Back Old Favori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8-03, 108 (3): 412–414. ISSN 0002-8223. doi:10.1016/j.jada.2008.01.032. 
  16. ^ Pedram, Pardis; Wadden, Danny; Amini, Peyvand; Gulliver, Wayne; Randell, Edward; Cahill, Farrell; Vasdev, Sudesh; Goodridge, Alan; Carter, Jacqueline C. Food Addiction: Its Prevalence a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Obes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LOS ONE. 2013-09-04, 8 (9): e74832 [2022-07-09]. ISSN 1932-6203. PMC 3762779 . PMID 24023964. doi:10.1371/journal.pone.00748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英语). 
  17. ^ The Science behind Comfort Food. Desert Hope.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