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闸
三江闸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三江村(原三江所城)西北约300米处(绍兴城北约16公里),东南-西北向跨钱清江,西侧与汤公大桥(建于1987年)相接,因地处钱塘江、曹娥江与钱清江三江汇合处而得名,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砌石结构多孔水闸[1]。该闸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由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后不断重修[2][3],原与萧绍海塘相连,作为萧绍平原水网的控制枢纽,可外扼潮汐、内主泄蓄,解除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旱涝潮灾,同时可保障萧绍运河稳定的水位、水量和良好的航运条件[4]。
三江闸 | |
---|---|
《乾隆绍兴府志》三江闸图,闸旁有闸神庙(汤公祠)和水则亭 | |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绍兴市越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编号 | 第二批,编号不详 |
认定时间 | 1963年3月 |
三江闸利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的山峡形势而建,据民国期间实测数据,闸原长103.15米、闸面宽9.15米,闸面高程6.63米、闸底岩基高程1.10-2.92米,28孔净孔宽62.74米,最大泄流量384立方米/秒,正常泄流量280立方米/秒,泄水流域面积达1520平方公里。闸体以巨石砌成,石间以榫卯连接,加立27个梭墩,共28孔,每隔五孔设一大墩,各墩长、宽不等,侧面凿有三条闸槽以置闸板(闸板厚0.12米),各孔均以天上星宿命名,故又名应宿闸或三江应宿闸。墩与墩之间架石梁,其上阴刻有各孔应宿名称,现已斑剥。原闸内筑有经溇、撞塘、平水三座备闸,闸外加筑大堤,以防主闸溃决,闸旁设水则碑以定量调度水量[5]。
1972年因闸下淤沙严重,改中部“室、壁、奎、娄、冒、昂”五墩六孔为三墩二孔,以利排洪与通航。今东南段老闸计十一墩十二孔,西北段老闸计十墩十一孔,中间改建处新闸计三墩二孔,为混凝土制船形墩,高出旧墩1.16米,孔宽7.50米,闸宽16.47米[6]。1981年在其下游、北侧2.5公里处建成新三江闸,原闸门遂废,今闸面已改为公路桥面,2008年又在新三江闸下游曹娥江口建成曹娥江口门大闸。闸旁存清代重修碑四通[7]。
参见
编辑图集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三江闸,当惊世界殊》. 童波. 绍兴日报.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明·萧良干修,张元忭、孙矿等纂,《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七·水利志二·闸、陡门》:三江应宿闸在三江所城西门外,嘉靖十六年知府汤绍恩建。凡二十八洞,亘堤百余丈,蓄山、会、萧三县之水,三县岁共额征银若干两为启闭费。其上有张侯祠,祠后为汤侯生祠。岁久闸稍坏,万历十二年知府萧良干增石修之,改其近岸傍四洞为常平闸,用泄涨水,又置沙田九十二亩、草荡一区,征其租银于府,备异日修治。
- ^ 清·李亨特修,平恕、徐嵩纂,《乾隆绍兴府志·卷十四·水利》:应宿闸……(闸务全书)崇祯六年宁绍台道林日瑞、郡守黄䌹重修。国朝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总督姚启圣重修,二十四年知府胡以焕置田三十亩,以岁入修补闸板铁环。
- ^ 《珍贵水利遗产三江闸危在旦夕》. 绍兴网.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汤绍恩……(嘉靖)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汇三江口入海,潮汐日至,拥沙积如丘陵。遇霪潦则水阻,沙不能骤泄,良田尽成巨浸,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忧旱,岁苦修筑。绍恩遍行水道,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喜曰:“此下必有石根,余其于此建闸乎?”募善水者探之,果有石脉横互两山间,遂兴工。先投以铁石,继以笼盛甃屑沉之。工未半,潮冲荡不能就,怨讟烦兴。绍恩不为动,祷于海神,潮不至者累日,工遂竣。修五十余寻,为闸二十有八,以应列宿。于内为备闸三,曰经溇,曰撞塘,曰平水,以防大闸之溃。闸外筑石堤四百余丈扼潮,始不为闸患。刻水则石间,俾后人相水势以时启闭。自是,三邑方数百里间无水患矣。士民德之,立庙闸左,岁时奉祀不绝。……初,绍恩之生也,有峨眉僧过其门,曰:“他日有地称绍者,将承是儿恩乎!”因名绍恩,字汝承,其后果验。
- ^ 《绍兴市志·第三十五卷 文物古迹·第六章 历史建筑》. 绍兴市政府.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三江闸》. 浙江在线.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