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溪洲 (台南市)

下溪洲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为学甲十三庄后社庄中的一个角头聚落,古称溪洲仔是倒风内海南边一个沙洲,之后为与北边的顶溪洲作区分,便就叫下溪洲,本是学甲区彭城里境内,后因县市合并行政区调整,又与一秀及焕昌两里合并为秀昌里[1]

下溪洲空拍图

位置与交通  

编辑

位于学甲西北隅,在三连路南方,中山路两侧以北,而在生活圈上属学甲街后社的一部分。[2]

台南市171线与174线两县道分别经过下溪洲南北两边,而东边也有台19从经过。[3][4][5]

聚落脉络  

编辑

初起时下溪洲为泉州刘郭两姓先人所开垦,当初开垦时因在溪边结庄社,因此便称聚落为“溪洲仔”,惟为与其北边的溪洲仔寮有所区分,又因庄头位于溪洲仔寮南边故而便又改为“下溪洲”或者“下溪洲仔”。[6][7]

而昔日刘姓先祖(刘杂:1853-1935)是最早入垦下溪洲的人,且日后刘氏又为此地之大姓,因彭城为刘姓的堂号,故而日后在行政命名上便称之为彭城里。民国67年(1978年)3月进行行政取编组,彭城里因人口外移户数不足遂并入了一秀里。民国95年(2006年)2月1日,因行政区域调整之故又将一秀里与焕昌里并为秀昌里。此外,下溪洲另一大姓郭姓,则多分移至北方的倒风内海新埔地居住,大多为顶溪洲与红茄萣等两地。[2][1][3]  

宗教  

编辑

下溪洲主要的角头庙为慈太宫,主祀为中坛元帅,该庙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中坛元帅圣诞)皆举行煮油除秽仪式,较为与众不同的是虎爷用香灰抹面,而仪式的现场会有一口巨大的油锅,且滚烫的油在锅中沸腾,并且有多位法师或是道士诵经持[8]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13. [202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2. ^ 2.0 2.1 戴 (主编), 文锋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3. ^ 3.0 3.1 黄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4. ^ 陈, 桂兰.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978. 
  5.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6). 
  6. ^ 黄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台南 : 台南县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7. ^  周 , 宗杨 .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105–110. ISBN 978-986-04-3025-7. 
  8. ^ 黄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