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石龙子

一种蜥蜴
(重定向自中國石龍子白斑亞種

白斑石龙子学名Plestiodon leucostictus)是石龙子属下的一个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台东绿岛[2]

白斑石龙子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石龙子科 Scincidae
属: 石龙子属 Plestiodon
种:
白斑石龙子 P. leucostictus
二名法
Plestiodon leucostictus
(Hikida, 1988)
异名[1]
  • 中国石龙子白斑亚种 Plestiodon chinensis leucostictus Hikida 1988

描述

编辑

体长约 15 到 25 公分,全长最大可能达 28 公分。鳞片无棱脊,外表光滑。幼体体背为黑色或紫蓝色,背部广布白色或浅黄色斑点,且不具有浅色纵带延伸至身体两侧,身体腹部为浅褐色或乳白色,尾部末端为蓝色;多数个体具有后鼻鳞,可作为分辨中国石龙子台湾亚种与白斑石龙子的参考之一。[3][4]

成长后体背渐变为灰色或灰褐色,;鳞片的边缘为黑色,位于体侧的鳞片尤其明显。雄蜥的成长后,身体白斑会消失,雌蜥的则会保留原有白斑。[3][4]

习性

编辑

日行性,为外温动物,会借由晒太阳以调节体温。以昆虫与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尾巴极易自割。白斑石龙子应是以卵生为生殖方式,且雌性具有护幼行为,唯尚缺观察资料。[3]

栖地

编辑

白斑石龙子主要的栖息环境为耕地或大面积的开阔草生地[3]

命名

编辑

leucos意为白色的;stiktos意为具有斑点的。因为幼体背部具有白色斑点而得此名。

分类变动

编辑

白斑石龙子原为中国石龙子白斑亚种(Plestiodon chinensis leucostictus),在1988 年由京都大学的疋田教授发表,并认为其分布仅限于台湾台东绿岛,然而其确切分布位置一直具有争议;直至 2017 年,在疋田教授与台湾师范大学的林思民教授等人合作研究中,透过 DNA 遗传分析结合幼体外部形态的差异,确认原先为在台湾东部的中国石龙子台湾亚种(Plestiodon chinensis formosensis),事实上与分布于绿岛的中国石龙子白斑亚种为相同物种,发表为白斑石龙子(P. leucostictus)。

保育

编辑

目前白斑石龙子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含:外来种多线真棱蜥(Eutropis multifasciata)的侵扰、栖息地被开发破坏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路杀。一般民众自发性地投入外来种多线真棱蜥的移除活动具有很大的贡献,而未来也期许政府投注更多资源于保护栖地与宣导保育观念。

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Kurita, Kazuki; Nakamura, Yukiko; Okamoto, Taku; Lin, Si-Min; Hikida, Tsutomu. Taxonomic reassessment of two subspecies of Chinese skink in Taiwan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nvestigations (Squamata, Scincidae). ZooKeys. 2017-08-02, 687: 131–148. doi:10.3897/zookeys.687.12742. 
  2.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石龙子白斑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3.0 3.1 3.2 3.3 王绪昂. Plestiodon chinensis leucostictus (Hikida, 1988). 台湾生命大百科. 2013-11-06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0). 
  4. ^ 4.0 4.1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台灣蜥蜴介紹:白斑石龍子.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5. ^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3-06-2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