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7年的一个条约
(重定向自中蘇互不侵犯協定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指中华民国苏联于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签订的条约,规定:“倘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时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援助……”,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

覆盖有青天白日旗帜的玻利卡尔波夫I-16战机,这些飞机被苏联援华的空军志愿队使用

条约内容

编辑

条约内容如下: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为欲对于一般和平之维持有所贡献,并将两国现有之友好关系巩固于坚定而永久的基础之上,又欲将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巴黎签订之非战公约中双方担任之责任重行切实证明起见,因是决定签订本条约。双方各派全权代表如左: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特派外交部长王宠惠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驻中华民国大使鲍格莫洛夫;
两全权代表业经相互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约定条款如左:
第一条
两缔约国重行郑重声明,两方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并否认在两国相互关系间以战争为实行国家政策之工具,并依照此项诺言,两方约定不单独或联合其它一国或多数国对彼此为任何侵略。
第二条
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给予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第三条
本条约之条款,不得解释为对于在本条月生效以前两缔约国已经签订之任何双面或多边条约对于两缔约国所发生之权利与义务有何影响或变更。
第四条
本条约用英文缮成两份,本条约于上列全权代表签字之日发生效力,其有效期间为五年,两缔约国之一方在期满前六个月得向彼方通知废止本条约之意思,倘两方均未如期通知,本条约认为在第一次期满后自动延长二年,如于二年期间届满前六个月双方并不向对方通知废止本条约之意,本条约应再延长二年,以后按此进行。
两全权代表将本条约签字、盖印,以昭信守。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订于南京,王宠惠,鲍格莫洛夫。”[1]:75-76

影响

编辑

起初,该协议改善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协议签署后,苏联开始在泽特行动中向中国国民政府派遣飞机,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抵御日本的入侵。蒋介石希望这是苏联干预战争的前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很快意识到,苏联在提供援助方面受到了限制,以避免破坏与英国、法国以及后来的美国的默契联盟,这些国家在战争中都支持中国,但也会支持日本对抗苏联,以削弱苏联和日本。

该条约还使苏联能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西方,纳粹德国正在那里为与苏联的战争做准备,尤其是在签署《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这导致了中德关系的恶化,德国在中国的军事援助已经结束。

苏联违约

编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37年,当该协议签署时,苏联在签署前后公然违反了该协议,在8月至10月发动了新疆战争(1937年)。

苏联军队当时正在新疆协助傀儡省长盛世才。国民党穆斯林将领马虎山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师抵抗苏联侵略。

在入侵之前,马虎山曾与蒋介石沟通,并向彼得·弗莱明提到,蒋介石将苏联作战。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导致马云独自面对苏联的入侵。尽管抵抗并杀害了苏联士兵,马云的部队最终还是屈服于苏联的芥子气轰炸,他逃到了印度,在那里他乘坐轮船返回了中国。

盛世才随后邀请苏联军队驻扎在甘肃省旁边的吐鲁番。

中华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苏联入侵新疆,苏联军队在新疆和甘肃周围活动,但它被迫将这些演习伪装成“日本宣传”,以避免发生国际事件,并要求苏联继续提供军事物资。[2]

作为回应,中国政府采取了自己的军事行动。穆斯林将军马步青随后几乎控制了甘肃走廊。[3] 他早些时候曾与日本人作战,但由于苏联的威胁很大,蒋介石对马英九的立场做出了一些安排。1942年7月,蒋介石指示马将3万军队转移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蔡达姆沼泽。蒋介石任命马垦务专员,以威胁盛世才在新疆的南部侧翼,该侧翼与蔡达姆接壤。[4][5]

马撤离甘肃阵地后,来自中国中部的国民党军队涌入该地区,渗透到苏联占领的新疆,逐渐收复该地区,并迫使盛世才与苏联决裂。

1944年11月,国民党穆斯林军官刘宾迪在与突厥维吾尔人起义军作战时被杀,伊犁起义在新疆爆发。苏联支持突厥叛军对抗国民党,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反击。

国民党政府多次命令马步芳率部进军新疆,恐吓苏联傀儡盛世才。这有助于为在新疆定居的中国人提供保护。[6]1945年,在伊犁之乱期间,国民党派马步芳随穆斯林骑兵队前往乌鲁木齐,以保护其免受来伊犁的维吾尔族军队的袭击。[7][8][9][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怡. 《抗戰畫史》. 台北: 力行书局. 1969. 
  2. ^ Lin, Hsiao-ting.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 Taylor & Franci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rsLQdBUgyMUC&q=soviet+border+japanese+propaganda. 2010-08-04. ISBN 978-0-203-84497-7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 ^ As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Asia Publishing Company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y3oeAAAAMAAJ&q=Ma+pu-fang. 1940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 ^ Lin, Hsiao-Ting. War, Leadership and Ethnopolitics: Chiang Kai-shek and China's frontiers, 1941–1945.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9-03, 18 (59) [2023-05-22]. ISSN 1067-0564. doi:10.1080/106705608025759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英语). 
  5. ^ 存档副本 (PDF). docs.google.com.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2). 
  6. ^ inc,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ar Eastern and Russian. A Regional Handbook on Northwest China.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vPUAAAAMAAJ&q=kazakhs+ma+pu-fang. 1956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 ^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Far Eastern affairs, July-December 1946.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4yQAAAAMAAJ&q=In+September+1945+he+and+his+Moslem+cavalry+moved+into+Sinkiang+to+defend+Urumchi+against+the+advance+of+the+Moslem+rebels+from+Hi.+He+has+considerable+influence+with+the+Chinese+Moslems+and+his+appointment+was+designed+to+check+any. 1999 [2023-05-22]. ISBN 978-1-55655-76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4)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8. ^ cavalry moved into Sinkiang to defend Urumchi against the advance of the - Google 搜索. www.google.com.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9. ^ In September 1945 he and his Moslem cavalry moved into Sinkiang to defend - Google 搜索. www.google.com.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10. ^ In September 1945 he and his Moslem cavalry moved into Sinkiang to defend - Google 搜索. www.google.com.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