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式攻击机

日本的俯冲轰炸机

九九式攻击机(Ki-51,日语:九九式襲撃機,简称:九九袭)是日本帝国陆军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对地攻击机,后来衍生出战术侦查用的机种九九式军侦察机。本型机后来取代了九七式轻轰炸机九八式轻轰炸机,成为日本陆军对地攻击及空中支援的主力。虽然制式名称“九九式”与日本帝国海军九九式舰上轰炸机相似及同样是单引擎轰炸机,然而这仅表示两者于同一年获日本军方采用,由于两者由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各自提出开发,其技术规格、研发厂商及主要应用方式都不相同。

九九式攻击机(Ki-51)
九九式攻击机
类型 对地攻击机
制造商 三菱重工
首飞 1939年6月
退役日期 1945年
主要用户 日本陆军
制造数量 2,385架

开发设计概要

编辑
 
终战后放置于韩国金浦机场的一批九九式(含侦察机种)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陆军对三菱重工提出了Ki-51军用侦察机的开发概要,并于1938年下令开始进行试作。但是在试作进行中途因“陆军航空本部兵器研究方针”的修正,而裁示将俯冲轰炸机与军用侦察机合并为同一机种,而将俯冲轰炸当作Ki-51的主要用途[1]。以大木乔之助为主体的开发团队遵照指令书的要求,设计出采用了三菱制Ha 26 II引擎的单发动机、固定式起落架、低单翼的机体。

固定武装为机翼内的2挺7.7 mm 机关枪(八九式固定机关枪),后座则装备了1挺旋转式7.7mm机关枪。不过机翼内的7.7mmm机枪在投入实战之后、被批评在空战以及对地攻击时的威力均不足,所以从1943年起换装为12.7mm机炮(ホ103 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机関炮)。炸弹则可以搭载200 kg(12 kg×12或是50 kg×4)。因为任务性质上是低空飞行来进行地面攻击,所以受到地面部队的反击机会很高,所以从一开始就仔细考虑到防弹装备的配置。11号机(增加试作机)在引擎下方、驾驶座下方、机身下方、背面以及中央翼下方均使用6mm的防弹钢板来保护。另外油箱则使用了包覆了橡胶的自封式防漏油箱。

试作机的测试结果飞行性能与操纵性均相当良好,但是机体的震动与着陆时的失速特性不佳这些问题也被指出来,而在量产型则修正了主翼前缘部分而得到解决。1940年(昭和15年)5月被制式采用为九九式袭击机[2]。因为当时陆军对于皇纪2600制式采用的兵器命名方式还没有定案,所以和前一年度一样被称作“九九式”。

另外本机在生产过程变更一部分规格,就可以变为军用侦察机,而这个型式则被制式采用为九九式军侦察机。这款衍生型式拆除了后座的副驾驶装置与防弹钢板,设置了可以从机身下方、侧面开启的小窗进行空中摄影的照相机。为了因应这些规格的变更,机身内的炸弹收纳空间就被取消了,炸弹则变更为挂载于主翼下方。因为此类军用侦察机并非像司令部侦察机一样是专用的侦查机,有时候也会被要求安装炸弹进行攻击任务。另外为了扩大视野,其座舱玻璃设计的比机身还要大。不过除了上述的一些配备的不同外,基本设计跟九九式袭击机没有不同。

基本资料

编辑
  • 乘员:2人(前座驾驶员和后座机枪手)
  • 机长:9.21米
  • 翼展:12.1米
  • 机高:2.73米
  • 空重:1,873千克
  • 最重:2,920千克
  • 机翼面积:24平方米
  • 最快速度:424公里/小时
  • 航程:1,060公里
  • 昇限:8,270米
  • 发动机:三菱重工制风冷式发动机(950匹马力)
  • 武装:机头两挺12.7毫米口径Ho-103重机枪、后部一挺7.7毫米口径机枪,可携带250千克炸弹

实战

编辑
 
收藏于印尼空军中央博物馆的Ki-51,座舱盖经过变更

九九式广泛用于中国及东南亚战场去执行对地攻击和侦察,在战争末期也攻击过美军潜艇。战争末期部分机体经过改造可以搭载250kg炸弹,当作对舰攻击机或是特攻机的例子也很多。

二战结束,部分日军遗留在当地的九九式有部分被当地武装组织挪用。南北韩在分裂初期两军均有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找到一批九九式,用于第7航空学校至1953年。此外,印度尼西亚人民军也在印尼独立战争使用过,之后移交博物馆保存至今。

使用国家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陆军航空兵器の开発・生产・补给》178-181,246页
  2. ^ 昭和14年12月内定采用,昭和15年5月的军需审议会上完成制式手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