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段体

(重定向自二部曲式

二段体又名“二部曲式”,是乐曲形式之一。采用二段体写作的作品,通常会由结构相当、同等重要的两个乐段所组成[a]。此二段各自予以反复,亦是相当常见的做法[b]。二段体手法的使用以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作品,尤其舞曲最为常见[c],但最早的应用其实更早于巴洛克时期[1]。随著作曲理论的发展,二段体作品可以作为独立的乐曲,在第一段以前也能加上序曲,在第二段以后加上结尾。也可以作为大型乐曲的基础结构[来源请求]

发展

编辑

中世纪时期的巴尔形式英语Bar form,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二段体应用之一[1],其中通常只有A段会反复[d]。随着器乐音乐发展愈发蓬勃,作曲家们创作的句法也愈来愈讲究对称性及舞蹈性(当时的世俗器乐作品以舞蹈伴奏音乐居多),可说广泛地推动了二段体的使用。1520年,威尼斯地区的一首键盘作品(名为De che le morta la mia signora)便有着现代曲式学的二段体特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有部分类型的舞曲作品采用三段式的写作[e],不过在17世纪末,二段体已经占有作曲的主流地位[1]

18世纪早期,重视和声回归的段落式二段体(sectional binary form,详次节)在世俗与宗教音乐的领域皆有所应用;检视当时的一些作品,可以发现A段与B段相互之间的和声关联仍不明显。例如韩德尔《赫丘力士》(Hercules)当中的丧父咏叹调,以c小调衔接到E♭大调的安排原本甚好,韩德尔却在次段安排了e♭小调进入;其剧情上意味着Iole此时的心境已被恨意蒙蔽,但在和声手法上是前所未见的[1]。到了巴赫、韩德尔等人为代表人物的巴洛克时期,A段和声不加以回归(而是持续发展)已然是常态,后世将此一不同的和声手法以连续式二段体(continuous binary form,详次节)称之。

A段与B段除了在和声关系上愈来愈紧密之外,另有一个手法也在此时被发展出来,即在B段的结尾处(抑或起始处)“引用”来自A段的元素:可能只是取其节奏,但也可能是完全一样的移植;在听众的听觉感受上,此举使得他们较容易区分B段的来临[1]。这样的引用手法被称为平衡式二段体(balanced binary form)。如是的手法以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作品最为多见,且其笔下的B段经常是起始、结尾皆模仿(甚或直接引用了)A段的元素。

此外,发展至此的另一类二段体手法,则是在B段结束后,再一次引入A段。不过须注意的是,此时的A段通常只短暂出现(经常是前半句),随后便以终止式结束乐曲。此类“再现”的手法被称为回旋式二段体(rounded binary form),不察者经常将此一手法与三段体(ternary form)混淆[f]。回旋式二段体的发展,使得作曲家在素材的发展上渐形“吝啬”,他们倾向于在B段当中使乐念多次反复,制造与A段不同的感受,也使得B段的演奏长度渐渐超越A段。以巴赫的d小调《法国组曲》(作品BWV 812)当中的萨拉邦德为例,其A段是八个小节长,B段则是恰好十六个小节长。

必须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类型发展并非线性关系,彼此之间并没有先后顺序可言[1]。将之以文字方式表述,实难概括当代巴洛克作品中多种手法混用的情形,意即此一分类乃是出自后人之便,并非全然是作曲者本意。

定义

编辑

区分二段体的段落必须从和声着手,一般说来,自A段出发的主调和声将经过一番变动,不论期间此调性有没有回归,又或者停留在其他调(例如属调),最终在作品的末尾处仍会回归到主调[1]。若检视A段的末尾是不是有回归主调,便可以区分出两个次分类:开放的连续式二段体,以及闭锁的段落式二段体。前者的A段将不会回归主调,便直接进入B段,后者则是A段先行解决和声,回归主调,才进入B段。又,在连续式二段体下,若A段是以大调展开,则其调性变化通常会导向属调;小调展开的状况则不同,通常会导向III级调(即关系大调),但也有少数为属调的例子。

 
此处显示的是连续式二段体,可以看到A段结束处并未回归主调。此外,根据定义,所谓的“段落”必须至少有三个乐句长[2]
 
呈现回旋式二段体体裁的《噢!苏珊娜!》[3],可以清楚看到A段的回归(i.e. m.13)。Play

关于回旋式二段体的定义,承上所言,须检视B段之后、乐曲(乐章)结束之前,是否还有A段的回归(参谱例)。若无,则称之为简易式二段体(simple binary form)。

平衡式二段体方面,则以B段与A段之间的关联性判断,经常在B段的末尾处引用部分的(有时可多达一整个乐句)A段元素,这样的“A段与B段以相似的方式结束”的手法,易予人满足感及归属感。最后,另一较为少见的定义则是对称式(symmetrical)二段体,意指A段、B段的长度完全相同者,不过这样的规则随著作曲技法的发展已较为少见。与之相对者,则称之为不对称(asymmetrical)二段体。

若以表格表示:

* 簡易、段落式:A(和聲解決) B
* 迴旋、段落式:A(和聲解決) B A'
* 簡易、連續式:A(和聲未解決) B
* 迴旋、連續式:A(和聲未解決) B A'
* 平衡、連續式:A(和聲未解決) B(終句取材自A)

复杂状况

编辑

二段体还可另分为两种:复二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又有主题再现式和不是主题再现两类。复二部曲式则是由两个单二部曲式组成的,或由一个单二部曲式与一个单三部曲式,甚至是其他结构的乐段组成的乐曲[来源请求]。须注意的是,在19世纪的萧邦笔下,其夜曲(nocturne)作品自大的架构来看,几乎都是三段体体裁,然而若对其中的A-B-A三段各自分析,又皆呈现二段体的架构,分析者必须格外小心应对。

注释

编辑
  1. ^ 通常以字母A/B表示,但在特定状况下,例如为了避免与三段体曲式混淆,也会以A/A'表示之。
  2. ^ 例如:AA/BB。
  3. ^ 例如:嘉禾舞曲(Gavotte)。
  4. ^ 显示为AAB。
  5. ^ 例如: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梅吕哀舞曲(Minuet)。
  6. ^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回旋式二段体的A段再现,与三段体的ABA有所不同。前者为奏鸣曲快板曲式再现部的滥觞,后者的A段则仅有反复之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Sutcliffe, W. Dean, and Tilmouth, Michael. Binary form[失效链接]. Grove Music Online. 2001; Accessed 2020-04-07.  
  2. ^ White, John D. (1976). The Analysis of Music, p.50. ISBN 0-13-033233-X.
  3. ^ Kostka, Stefan and Payne, Dorothy (1995). Tonal Harmony, p.343. 3rd edition, McGraw-Hill. ISBN 0-07-035874-5.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