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里克·达姆
亨里克·达姆[注 1](丹麦语:Carl Peter Henrik Dam,1895年2月21日—1976年4月17日)是一名丹麦生物化学家和生理学家。
亨里克·达姆 Henrik Dam | |
---|---|
出生 | 丹麦哥本哈根 | 1895年2月21日
逝世 | 1976年4月17日 丹麦哥本哈根 | (81岁)
母校 | 哥本哈根理工大学 格拉茨大学 |
知名于 | 维生素K |
奖项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3)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生物化学、生理学 |
机构 | 哥本哈根大学 罗彻斯特大学 |
论文 | Nogle Undersøgelser over Sterinernes Biologiske Betydning(1934年) |
受影响自 | 弗里茨·普雷格尔 |
达姆因与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共同发现维生素K及其在人类生理学中的作用而在194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达姆的关键实验涉及给鸡喂食不含胆固醇的食物[1]。他起初复制了安大略省农业学院(OAC)的科学家报告的实验[2]。麦克法兰(McFarlane)、格兰姆(Graham)和理查森(Richardson)在OAC从事雏鸡饲料项目的工作,曾用氯仿去除雏鸡饲料中的所有脂肪。他们注意到,只喂食去掉脂肪的饲料的小鸡出现了出血,并开始从标签部位出血[3]达姆发现,这些缺陷不能通过在饮食中添加纯化的胆固醇而得到恢复。看来—与胆固醇一起—从食物中提取了第二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被称为凝血维生素。这种新的维生素获得字母K,因为最初的发现是在一本德国杂志上报导的,在该杂志上它被命名为“Koagulationsvitamin”。
1920年,达姆从哥本哈根理工学院(现为丹麦理工大学)获得化学本科学位,并被任命为农业和兽医学院的化学助理讲师。1923年,他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实验室生物化学讲师的职位。 1925年,他在格拉茨大学师从弗里茨·普雷格尔学习微型化学,之后回到哥本哈根大学,1928年被任命为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助理教授,1929年被任命为助理教授。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并于1934年向哥本哈根大学提交一篇题为《关于甾体的生物学意义的一些调查》(Nogle Undersøgelser over Sterinernes Biologiske Betydning)的论文,获得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5年期间,达姆是罗彻斯特大学的高级研究助理;正是在这个时期,他被授予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51年,他是参加第一次林道诺贝尔奖得主会议的七位诺贝尔奖得主之一[4]。
注释
编辑- ^ 或作亨利克·达姆
参考资料
编辑- ^ Dam H. The Antihæmorrhagic Vitamin of the Chick.: Occurrence And Chemical Nature. Nature. 1935, 135 (3417): 652–653. Bibcode:1935Natur.135..652D. S2CID 4104430. doi:10.1038/135652b0.
- ^ Dam H. The discovery of vitamin K,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rapeutical application (PDF). Nobel Prize Laureate Lecture. 1943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04).
- ^ McAlister VC. Control of coagulation: a gift of Canadian agriculture (PDF). Clin Invest Med. 2006, 29 (6): 373–377. PMID 1733045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3-06).
- ^ 1st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 Laureates. www.mediatheque.lindau-nobel.org.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