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讨论,也被称为潘晓讨论,是19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关于人生观的讨论。

背景

编辑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经过

编辑

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发表了潘晓(是黄晓菊和潘祎的合称,信也是编辑把二人的信合成的)的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说:“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由此《中国青年》开展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群众笔谈讨论。讨论也在其他报刊相继展开。在七个多月的讨论中,仅《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就收到6万多件信稿,在5至12期的八期杂志中编发了100余人的100多份稿件。《中国青年》1981年第6期发表了编辑部文章《献给人生意义的思考者》,总结这次讨论。讨论的主要中心问题有:“自私是人的本性吗?”、“利己与利他”、“公私关系”等。[1]

评论

编辑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人生观的讨论值得重视》:“确有一些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彷徨。在这些青年看来,十年动乱,理想破灭,祖国的前途,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都是虚无缥缈的。”“怎样看待这些青年的迷惘呢?完全是他们不求上进,自甘沉沦吗?不是。”“有少数青年怀疑这次讨论是否‘引蛇出洞’,有朝一日,要来个‘一网打尽’。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青年一代一定会在革命人生观指导下茁壮成长。”
  • 张静如等主编《中国青年运动词典》:“这场规模巨大的人生观讨论促进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解放。”[2]
  • 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讨论中反映出十年动乱在青年一代思想深处留下的伤痕,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和彷徨。”[3]

参考

编辑
  1. ^ 雷明. 人生观讨论综述. 国内哲学动态. 1981, (1): 17-20. 
  2. ^ 张静如等主编. 中国青年运动词典.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42. 
  3. ^ 陈登才,董京泉主编.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441. 

扩展阅读

编辑
  • 《中国青年报》思想理论部选编,人生的意义 前进的路标——《中国青年报》人生观讨论文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