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佾舞儒家文化圈传统大祭礼如宗庙祭礼和释奠礼中的祭祀舞蹈。祭孔用的佾舞称为释奠佾舞。可分为文舞武舞明清以后的祭孔乐舞一般不用武舞,只用文舞[1]

佾舞源于中国周朝,有关佾舞的人数说法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①认为佾舞的行列人数相同,根据行列人数的不同称为几佾[2];②认为八人一列为一佾[3],是故八佾六十四人、六佾四十八人,以此类推。古礼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历代沿用。但是此制度也有例外,据《礼记》中《祭统》与《明堂位》两篇,周成王、周康王以周公劳苦功高,命鲁公世世祭祀周公,同时特用天子之礼乐,因而鲁国相沿用八佾[4][5]。《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看到卿大夫季氏用八佾舞,认为是对礼制的严重违背,于是评论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舞制度后来于高丽时代传至朝鲜半岛,为朝鲜王朝所沿用。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柳, 肃. 文廟建築. 中国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Vol. 036 (锦绣出版 (王进荣)). 2003年8月15日: 第29页. 
  2. ^ 康熙字典》:舞行列也。 行数,人数,纵横皆同,故曰佾。
  3.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3页。
  4. ^ 《礼记·祭统》: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5. ^ 《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