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变曲线天文学上表示天体相对于时间的亮度变化图形,是时间的函数,通常会显示出一种特定的频率间隔或是带状。光度曲线会呈现周期性,像是食双星造父变星和其他的各种变星,或是非周期性的,像是新星激变变星超新星微透镜事件,的光变曲线。研究光变曲线,并配合其他的观测,能获得重要的讯息,像是导致这种过程的物理机制,或是制约这种行为的物理理论[1]

以2006年10月6日约翰山大学天文台的观测为基础绘制的小行星201 Penelope光度曲线,显示出一个以上完整的自转周期,至少是3.7474小时。

行星学 编辑

行星学,光度曲线可以用于估计小行星卫星、或彗核的自转周期。由于物体的大小通常只是不能分辨出形状的光点,明显的小于检测器的一个画素,因此即使是最强而有力的望远镜,也没有办法从地球解析出太阳系中一个天体的大小。因此,天文学家测量它们随着时间变化的总光量 (光度曲线)。从光度曲线上被时间上分隔的两个峰值可以估计该天体的自转周期。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之间的差异 (光度曲线的振幅) 可能是由于该物体的形状,或是其表面明亮和黑暗的地区造成的。例如,一颗非对称小行星的光度曲线一般会有明显的峰值;而越接近球型的天体,光度曲线越平缓[2]。当光度曲线涵盖了延续的周期,他就称为长期光度曲线。

小行星光度曲线 编辑

小行星光度曲线是一颗小行星的亮度相对于时间变化的光变曲线。 一般小行星的光变曲线是由小行星不规则的表面造成的,当她们转动时被反射至地球的亮度也会改变,这就会造成周期性的亮度变化。光度曲线,或是亮度对时间变化的图表,可以用于确认这个对象的旋转速率。

光度曲线性质码 编辑

小行星光度曲线数据库(LCDB,Asteroid Lightcurve Database)的共同小行星光度曲线炼(CALL,Collaborative Asteroid Lightcurve Link)使用数字代码来评估小行星光度曲线的周期解决方案性质(它不需要实际的基础资料做评估)。它的性质码参数"U"的范围从0(不正确)到3(非常明确)[3]

  • U = 0 → 结果证明不正确
  • U = 1 → 基于片段的光度曲线,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 U = 2 → 基于小于完整的光度曲线覆盖率,周期的错误可能达到30%或是模棱两可。
  • U = 3 → 在给定的精度范围内,毫无疑问。没有歧义。
  • U = n.a. → 无用的。不完整或不确定的结果。

尾随的加号(+)或减号(-)也用于只是比不加符号的值略好或较差[3]

植物学 编辑

植物学,光度曲线显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片组织或藻类回应的光合作用。曲线的形状说明了限制因素的原则,在低光度下,光合作用的速率受限于叶绿素的浓度与光倚反应的效率,但是在更高光度的水准下,它的效率限制是碳酸酐酶二氧化碳可用性。在曲线上两个不同斜率交会的点称为光饱和点,是光倚反应产生更多ATP (腺苷三磷酸) 和 NADPH (烟碱酰胺腺二核苷磷酸),而能够被光独立反应应用。由于光合作用还受到环境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制,光度曲线经常重复出现在几个不同的恒定二氧化碳浓度[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 V. H. Haugan Separating intrinsic and microlensing variability using parallax measurements (astro-ph/9508112. August 1995)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Harris, A. W.; Warner, B.D.; Pravec, P.; Eds. Asteroid Lightcurve Derived Data. EAR-A-5-DDR-DERIVED-LIGHTCURVE-V8.0.. NASA Planetary Data System. 2006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8). 
  3. ^ 3.0 3.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LCDB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Smith, E.L. Photosynthesis in Relation to Light and Carbon Dioxide. PNAS. August 1936, 22 (8): 504–511. Bibcode:1936PNAS...22..504S. JSTOR 86299. PMC 1079215 . PMID 16577734. doi:10.1073/pnas.22.8.5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