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努特·汉姆生

挪威作家

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859年8月4日—1952年2月19日),挪威作家,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成长》、《神秘的人》、《饥饿 (汉森小说)英语Hunger (Hamsun novel)》和《在蔓草丛生中的小径》等.[1]。汉姆生被认为“过去的百年间(1890-1990)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有创造力的文体家之一”[2]他的意识流和内心独白手法影响了托马斯·曼弗朗茨·卡夫卡马克西姆·高尔基, 斯蒂芬·茨威格, 亨利·米勒, 赫尔曼·黑塞厄内斯特·海明威.[3]

克努特·汉姆生
克努特·汉姆生
出生(1859-08-04)1859年8月4日
逝世1952年2月19日(1952岁—02—19)(92岁)
 挪威奥斯陆
国籍挪威
奖项诺贝尔文学奖
1920

他信奉德国哲学家尼采哲学。曾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赞扬希特勒侵略行为的文章。德国侵略挪威后,仍继续这一行为。1946年被挪威最高法院判为叛国罪,被软禁奥斯陆一家老人院。1952年在老人院逝世[4]

生平 编辑

幼年、少年 编辑

 
12岁的克努特·汉姆生

1859年克努特·汉姆生出生在一个裁缝家庭中,他排行家中7个孩子中老四。九岁时,汉姆生离家到一个叔叔家干活糊口。但是沉重的体力劳动和粗暴的惩罚,把汉姆生逼上流浪之途。他到鞋店当学徒,在小铺做店员,乃至当小贩、修路工。为了生计,还两度去美国,到北达科州当过农业工人,在芝加哥当过售票员。颠沛流离的生活,及各种各样的工作,使汉姆生饱尝饥寒交迫的痛楚。汉姆生十八岁开始写作,三十岁成名,成名作是《饥饿》,写一个小镇青年凭投稿生活的窘况。投稿少中,食不为继,青年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作者将青年文人在饥饿中产生的下意识、幻觉、变态,写得极为细腻生动。汉姆生后来又以流浪为题材写了不少小说,如三部曲《秋天的星空下》、《奏哑弦的流浪者》、《最后的喜悦》。《大地的成长》是他最著名而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5]

作品的中译 编辑

  • 邱韵锋/译,《魏都丽姑娘》,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
  • 章铁民/译,《饿》,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
  • 施蛰存/译,《恋爱三昧》,上海:大光书局,1933年。
  • 叶树芳/编述,《饥饿》,上海:中学生书店,1934年。
  • 顾一樵/译,《牧羊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一说是1934年。
  • 罗塞/译,《挪威最佳小说选》,上海:云海出版社,1946年。该书收录这位作家若干作品。
  • 裴显亚/译,《爱的奴隶》,长沙市:湖南人民,1987年。
  • 林洪亮等人/译,《大地硕果‧畜牧神》,北京:漓江出版社,2001年。
  • 不着译者,《汉姆生全集》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 余杰/译,《神秘的人》,新星出版社,2010年。

参考资料 编辑

  1. ^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um 5
  2. ^ Robert Ferguson. Enigma: the life of Knut Hamsun. New York, N.Y. : Farra, Straus & Giroux. 1987. ISBN 978-0-374-52093-9. 
  3. ^ The St. Petersburg Times - A complex legacy. Sptimes.ru. 2009-11-06 [201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9). 
  4. ^ 存档副本. [2016-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5. ^ 孟宪忠编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学,1993年,页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