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

(重定向自化龙池

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东岸天心区古城区,紧邻长沙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化龙池原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织机街(现改称为“人民西路”),为长沙仅存的4条麻石路之一(其余三条分别为太平街潮宗街坡子街)。街区为古长沙善化县城市缩影,善化县治自北宋开始到民国元年,一直附城南郭,与长沙县县治同城。该街区的地名文化和传说文化十分丰富,有化龙池、南倒脱靴、出入是门、一步两搭桥、白果园、文庙坪、洗药庵、吊马庄等地名;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也在此街,中华民国政要、任过福建省主席的刘建绪的公馆也在此街。

化龙池简介

编辑

历史

编辑

“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一。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善化县学宫建于嘉靖四十年(l561年),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规模宏大。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5米,高约3米,墙基凸出的须弥座较为完整地留存了下来。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冯应鳌在学宫前横开一路,曰“玉带街”,外渠日“玉带沟”,南北建“兴贤”、“育才”二石坊,规制渐备。明万历四十年(公元l612年)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日“三元”,路曰“鳌背”,池曰“化龙”。

名称的由来

编辑

相传在古时候在此街有一条铁匠铺,由师傅俩经营。师傅自私贪婪恶毒,徒弟善良忠诚老实。后来师傅病了,他临死前叮嘱徒弟说:“我死后,不要埋我,就丢在门外的井里,只是每逢初一、十五,你要丢一只公鸡到井里去。”师傅死后,徒弟按师傅的嘱咐,把师傅尸体丢到井里,每逢初一、十五,丢一只公鸡到井里。不久,学徒娶了个贤慧的妻子,生活得十分美满。一年后,葬著师傅的井中每到深夜就会发出阵阵响声,日子越长;响声越大,后来连地都震动起来。人们十分惊恐,昼夜不宁;徒弟梦见师傅抓他说:“你用公鸡祭我,我身上沾了公鸡的血,变成了一条龙,近日就要东归大海去了,到时,长沙城会变成一片汪洋。但你不用怕,只要这几天不倒铁水到井里去,我是不会害你的。退水后长沙城的人都淹死了,你还可以独占长沙。否则,你就性命难保。” 徒弟醒来,才知道井里的响动原来是师傅所为。他决心舍身救全城人 的性命。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满眼泪水,但二话没说就帮助他熔铁。铁水熔好了,夫妻赶紧抬出一桶,对着井里一倒,就听得井里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接着,地面开始震动起来;他们赶紧又倒出第二桶,井里的响声更大,地面抖动起来;他俩赶紧倒出第三桶,只听得一声巨响,井边的地塌了下去,夫妻俩也跟着陷下去……井不见了,响声没有了,地不再震动了,孽龙被铁水溶化了,夫妻俩为此献出了生命。再后来,进塌之处变成了一口小池塘,人们为纪念学徒夫妻俩勇斗孽龙,就把这个小池塘叫“化龙池”;后来,小池塘没有了,却有了“化龙池”街名,并一直流传下来。

麻石路铺设方法

编辑

化龙池麻石铺设方法与潮宗街、金线街稍有不同。两侧直铺,中央亦直铺一道麻石,将街面一分为二,左右则为横排麻石,南北走向。街道弯曲,呈S形,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

编辑
  • 主编谢建辉 / 撰稿陈先枢/ 摄影 罗斯旦 等,2006年8月,《长沙老建筑》,五洲传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