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涛动

(重定向自北極震盪

北极涛动(英语:Arctic Oscillation,缩写:AO;Northern Annular Mode/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又称北极震荡,是指北极气压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气压呈现反向变动关系的现象。此现象描述于1998年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气象学者大卫·汤普生(David W. J. Thompson)与约翰·瓦拉斯英语John Michael Wallace提出。[1]相似的现象在南极南半球中纬度地带亦有观测到,称为南极涛动(英语:Antarctic oscillation,缩写:AAO,多加一个A以与北极涛动区别)。另外,在北极涛动说被提出之前,于1920年代即观测到的北大西洋涛动(英语: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缩写:NAO)因与北极涛动相当一致,所以也有研究者将两者合并为“AO/NAO”。[2][3][4] 北极涡旋通常是在北极圈附近,冷空气最冷,但是偶尔会有暖空气入侵到北极圈里面,这时北极圈里面的冷空气,就会被挤出来,称作“负北极涛动[5]

北极涛动的时间序列扩展(DJFM)冬季1899年至2011年
北极涛动的正相位和负相位

北极涛动指数

编辑

在北极涛动的研究中有称为“北极涛动指数”的度量指标。当北极涛动指数为值(正相位)时,表示北极的气压较例年为低,与中纬度的气压差变大,此时围绕北极的寒带喷射气流极地涡旋(Polar Vortex)变强,此一变化会抑制北极的寒冷气流南下,使得欧亚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的冬季气温较例年为高,形成暖冬。反之,当北极涛动指数为值(负相位)时便会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冬季严寒。如同南极震荡与北半球夏季风强弱正相关,北极涛动与澳洲夏季热带气旋频率跟强度正相关。

2015年

编辑

2015年出现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升温不可逆转,2015年的圣诞节,不但南半球,连北半球亦异常地迎来了一个温暖圣诞。褪色冬日圣诞过后,正当人们惬意地享受新年伊始的暖意之际,极端寒潮却不期而至,席卷大半个北半球。

2015年12月,于大西洋形成的飓风一路向北推进,挟带了低气压地区的暖空气。该股温暖气流掠过英国、美国及冰岛,到达寒冷的北极地区上空。来势汹汹、气势如虹的暖空气源源不绝地输入北极地区,连当地的冷空气也要退避三舍,不敢撄其锋。 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突由摄氏零下30度升至1度。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北极地区的气温高于摄氏0度。虽然为时短暂,但由于外界暖空气的大量入侵,令原本稳定的极地涡旋陡然分裂,形成了多股南下的寒流。

注释

编辑
  1. ^ Thompson, David W. J.; John Michael Wallace. The Arctic oscillation signature in the wintertim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emperature field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8, 25 (9): 1297–1300 [2010-08-28]. Bibcode:1998GeoRL..25.1297T. doi:10.1029/98GL009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3). 
  2. ^ Ambaum et al. "Arctic Oscillation o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201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3. ^ 陈珮瑜. 北極震盪會流動 學者:台灣不會發生. 台湾醒报. Yahoo奇摩. 2012-02-06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中文(台湾)). 
  4. ^ 「北極震盪」讓全台冷到爆! 2分鐘快速了解為什麼. 东森新闻网. 2016-01-22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3) (中文(台湾)). 
  5. ^ 【初雪片】東京下11月雪 鄭明典:類似年初的霸王寒流. 苹果即时.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2016年11月24日 [2016-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30) (中文(台湾)).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