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赫比格
乔治·霍华德·赫比格(英语:George Howard Herbig,1920年1月2日—2013年10月12日),美国天文学家,任职于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2]。以发现赫比格-哈罗天体而闻名。
乔治·赫比格 George Herbig | |
---|---|
出生 | 美国西维吉尼亚州惠灵 | 1920年1月2日
逝世 | 2013年10月12日[1] 美国夏威夷州欧胡岛檀香山 | (93岁)
居住地 | 美国夏威夷州欧胡岛檀香山 |
国籍 | 美国 |
公民权 | 美国 |
母校 |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 柏克莱加州大学 |
知名于 | 赫比格-哈罗天体 赫比格Ae/Be星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恒星形成 星际物质 |
机构 | 夏威夷大学 |
博士生 | 罗伯特·克拉夫特 |
生平
编辑赫比格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柏克莱加州大学以论文 A Study of Variable Stars in Nebulosity 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他进入利克天文台工作。1988年前往夏威夷大学任职。
研究
编辑他的研究专注于恒星演化中的早期恒星(一类中等质量的主序前星就以其名字命名为赫比格Ae/Be星)[来源请求]和星际物质。他最有名的就是和墨西哥天文学家吉列尔莫·哈罗(Guillermo Haro)各自发现赫比格-哈罗天体;这是即将形成的新恒星从两极喷出气体,和周围物质相碰撞发出亮光[来源请求]。赫比格在弥漫星际带的研究也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一系列出版于1963到1965年标题为 "The 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的九篇论文[来源请求]。
奖项和荣誉
编辑奖项
编辑- 1955年美国天文学会海伦·B·华纳天文学奖[3]。
- 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外籍科学院士
- 1975年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4]
- 1969年列日大学奖章
- 1980年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2]
- 1995年加拿大天文学会 Petrie Prize and Lectureship
命名事物
编辑代表性著作
编辑- "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y of FU Orionis Stars", ApJ 595 (2003) 384–411 [1]
- "The Young Cluster IC 5146", AJ 123 (2002) 304–327 [2]
- "Barnard's Merope Nebula Revisited: New Observational Results", AJ 121 (2001) 3138–3148 [3]
- "The 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Annu. Rev. Astrophys. 33 (1995) 19–73
- "The Unusual Pre-Main-Sequence star VY Tauri", ApJ 360 (1990) 639–64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Structure and Spectrum of R Monocerotis", ApJ 152 (1968) 43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Spectra of Two Nebulous Objects Near NGC 1999", ApJ 113 (1951) 69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资料
编辑- ^ Dr. George H. Herbig (1920–2013).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 ^ 2.0 2.1 The Bruce Medalists: George Howard Herbig. [201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Helen B. Warner Prize for Astronomy.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
- ^ Henry Norris Russell Lectureship.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