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什湖陨石

塔吉什湖陨石在2000年1月18日16:43Z坠落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西北部的塔吉什湖地区。

塔吉什湖陨石
塔吉什湖陨石}}
159公克的塔吉什湖陨石碎片
类型 球粒陨石
分类 碳质球粒陨石
C2 ungrouped
冲击程度 S1
国家 加拿大
地区 英属哥伦比亚
座标 59°42′16″N 134°12′5″W / 59.70444°N 134.20139°W / 59.70444; -134.20139坐标59°42′16″N 134°12′5″W / 59.70444°N 134.20139°W / 59.70444; -134.20139[1]
坠落陨石 Yes
坠落日期 2000年1月18日
08:43:42 pst
总已知重量 (TKW) >10千克(22英磅)
英属哥伦比亚西北地区的塔吉什湖,这是 "塔吉什湖陨石"坠落的地点。
在英属哥伦比亚西北地区的塔吉什湖,这是 "塔吉什湖陨石"坠落的地点。

历史 编辑

塔吉什湖[1]陨石于2000年1月18日16:43 (育空当地08:31) 在大气层50—30千米(31—19英里)的高度发生爆炸之后坠落了许多碎片,估计它的总能量相当于1.7千吨。在明亮的火球报告之后,从加拿大的育空南部和英属哥伦比亚北部冰冻的湖面上搜集到超过500颗的陨石碎片。事后在相关联的火球留在大气层的尾迹照片,和美国国防部卫星资讯产生的流星轨迹[2],通过火球和高空爆炸引发卫星的感应器,以及地震仪阵列的感测,找到了许多坠落在冰冻的塔库阿姆湖表面上的碳质球粒陨石

流星体 编辑

估计塔吉什湖流星体在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之前的直径大约是4米,直量约为56公吨。然而,估计在大气层高处烧蚀和几次碎裂事件之后,残余的质量只有1.3公吨,也就是说大约97%都被蒸发了,许多都成为在事件后12小时,于日落后出现在埃德蒙顿的西北方同温层中出现的夜光云。但1.3公吨的岩石碎片,只发现和收集到10千克(22英磅) (大约 1%)。

标本 编辑

塔吉什湖陨石被归类为碳质球粒陨石未分类的C2群。塔吉什湖陨石的碎片是暗灰色到几乎黑色的颜色,夹杂着浅色的小杂质,最大的碎片重约2.3公斤T[2]。除了带灰色的熔融外壳,陨石的外观有如木炭般的煤球 [3]。碎片在2000年1月下旬由当地的居民收集后,在冻结的状态下被送至研究机构。与来自NASA的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新鲜的陨石进行初期的研究。降雪覆盖的其余碎片,直到2000年4月才在卡尔加里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寻获。后来的这些碎片大多数是沉在几公分到超过20公分厚的冰内,并且不得不从冰川的融水孔或冻结的塔吉什湖表面剪切下冰块来收集。

新鲜的碎片,原始的塔吉什湖陨石总计超过850公克,目前收集在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和阿尔伯塔大学内。在2000年4-5月搜寻到的是混杂的次级碎片,主要收藏在卡尔加里大学西安大略大学

分析和分类 编辑

分析显示塔吉什湖陨石碎片的基元类型,包含未改变的星际尘埃颗粒,可能是创建太阳太阳系星云材料的一部分。这个陨石显示一些与两种最原始的碳质球粒陨石,CI和CM,相似之处;但它与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极不相同。塔吉什湖陨石的密度比其它类型的球粒陨石都低很多,实际上它由两种稍有不同的岩石类型组成。这两种岩石之间主要的差别是在碳酸盐类矿物的丰盈度;其中一种缺乏碳酸盐,而另一种则有丰富的碳酸盐[4]

在陨石中有着复杂的有机材料组件,因此可能最初是在星际物质中/或太阳的行星盘中形成,但随后可能在陨石的小行星母体上被改变了[5]

在塔吉什湖陨石中的碳有一部分被称为奈米钻石 -非常微小的钻石颗粒,有些只有数微米的大小。事实上,塔吉什湖陨石包含的奈米钻石多于其它的陨石[6]

来源 编辑

依据目击者的报告,陨石进入时的火球和在经过之后留存可见达半小时之久的痕迹照片校准,科学家已经成功的计算出它撞击到地球之前的轨道。虽然没有直接捕获到火球的照片,火球的路径由两张在事件发生后数分钟 ,经过校准的照片中推算出了进入的角度。目击者在育空附近白马镇的报告,精确的指出在地面那一侧的轨道方位。它被发现塔吉什湖陨石在进入之前是阿波罗族的轨道,这是从小行星带内侧过来的。目前,只有11颗坠落陨石的进入轨道是基于火球本身由两个或更多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或录影,被准确的确认。

对陨石反射光谱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它极有可能起源于(773) Irmintraud,一颗D-型小行星。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Meteoritical Bulletin Database: Tagish Lake
  2. ^ 2.0 2.1 Brown Peter G., Alan R. Hildebrand, Michael E. Zolensky, Monica Grady, Robert N. Clayton, Toshiko K. Mayeda, Edward Tagliaferri, Richard Spalding, Neil D. MacRae, Eric L. Hoffman, David W. Mittlefehldt, John F. Wacker, J. Andrew Bird, Margaret D. Campbell, Robert Carpenter, Heather Gingerich, Michael Glatiotis, Erika Greiner, Michael J. Mazur, Phil JA. McCausland, Howard Plotkin, Tina Rubak Mazur. The Fall, Recovery, Orbit, and Composition of the Tagish Lake Meteorite: A New Type of Carbonaceous Chondrite (PDF). Science. 2000-10-13, 290 (5490): 320–325 [2013-05-06]. Bibcode:2000Sci...290..320B. PMID 11030647. doi:10.1126/science.290.549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12-22). 
  3. ^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Meteorite fragment photo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3-26.
  4. ^ Mittlefehldt, D. W. Tagish Lake: a meteorite from the far reaches of the asteroid belt. Planetary Science Research Discoveries. December 2002 [200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5. ^ Christopher D. K. Herd; Alexandra Blinova; Danielle N. Simkus; Yongsong Huang; et 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rebiotic Organic Matter As Inferred from the Tagish Lake Meteorite. Science. 10 June 2011, 332 (6035): 1304–1307 [2011-08-11]. Bibcode:2011Sci...332.1304H. doi:10.1126/science.12032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 ^ Grady, Monica M.; et al. Light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Tagish Lake CI2 chondrite: comparison with CI1 and CM2 meteorites. Meteoritics and Planetary Science. 2002, 37 (5): 713–735. Bibcode:2002M&PS...37..713G. doi:10.1111/j.1945-5100.2002.tb00851.x.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