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性谬误
存在性谬误(existential fallacy)是不当假定推理中的类有成员存在(即非空)造成的推理错误。
像例如讨论人死后会因其生前的的善行或恶行而上天堂、下地狱、转生到好人家、坏人家或甚至转生为动物,或者认为死后会到泰山与祖先团聚或者战士死后会进入瓦尔哈拉圣殿等,就可能犯下此种谬误,因为这些讲法都假定死后有来生,而死后是否有来生尚未得到证实。
说明
编辑标准直言命题有四种:
- A命题:全称肯定(“所有S是P”)
- E命题:全称否定(“所有S不是P”)
- I命题:特称肯定(“有些S是P”)
- O命题:特称否定(“有些S不是P”)
I型及O型命题必然蕴涵“S集合非空”,A型及E型命题则不一定。当A型及E型命题蕴涵“S集合非空”,便是有“存在性预设”(existential import),反之则无。
命题是否有存在性预设须依语境决定,例如,当我们说“毕业典礼上的学生都要唱校歌”时,通常意味着(或可合理假定)毕业典礼上有学生(“毕业典礼上的学生”集合非空);然而当我们说“独角兽有一只角”,则不蕴涵有独角兽存在(“独角兽”集合非空)。
传统逻辑上,直言三段论的所有推理规则都带有存在性预设;而现代逻辑则取消了存在性预设。由于取消了存在性预设,有些传统逻辑上有效的推理将不再适用,如下所示:
类型 | 形式 | 需要的存在性预设 |
---|---|---|
A→I | 所有 S 是 P → 有些 S 是 P | 假定 S 非空 |
A→I | 所有 S 是 P → 有些 P 是 S | 假定 S 非空 |
E→O | 所有 S 不是 P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S 非空 |
AAI-1 | 所有 M 是 P;所有 S 是 M (→ 所有 S 是 P) → 有些 S 是 P | 假定 S 非空 |
EAO-1 | 所有 M 不是 P;所有 S 是 M (→ 所有 S 不是 P)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S 非空 |
AEO-2 | 所有 P 是 M;所有 S 不是 M (→ 所有 S 不是 P)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S 非空 |
EAO-2 | 所有 P 不是 M;所有 S 是 M (→ 所有 S 不是 P)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S 非空 |
AEO-4 | 所有 P 是 M;所有 M 不是 S (→ 所有 S 不是 P)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S 非空 |
AAI-3 | 所有 M 是 P;所有 M 是 S → 有些 S 是 P | 假定 M 非空 |
EAO-3 | 所有 M 不是 P;所有 M 是 S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M 非空 |
AAI-4 | 所有 P 是 M;所有 M 是 S → 有些 S 是 P | 假定 P 非空 |
EAO-4 | 所有 P 不是 M;所有 M 是 S → 有些 S 不是 P | 假定 M 非空 |
如使用了上述的推理式,语境上却不允许对应的存在性预设,即为存在性谬误。
在没有存在性的条件下,还需要加上这三条规则,直言三段论才会有效:
- 中项必须而且只能周延一次(当不能确定中项存在时)。
- 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要周延(当不能确定该项存在时)。
- 当两个前提均为全称,结论亦必须是全称(当不能确定小项(S)存在时)。
对于换位法,除了原本的两个规则“不能改变原命题的肯否定”以及“原命题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可变周延”以外,还需加上这两项:
- 不能改变原命题的全特称(当不能确定原本的谓项/换位后的主项存在时)。
- 原命题中周延的项,换位后也要周延(当不能确定该项存在时)。
示例
编辑例1
- 独角兽只有一只角
- 因此,有些独角兽只有一只角
原论述可分析如下,属 A→I 型:
- (A) 所有独角兽都是只有一只角
- (I) 有些独角兽是只有一只角
此推理必须假定独角兽存在,但由于独角兽实际上不存在,不适用“独角兽”集合非空的假定,此推论是错误的。
例2
- 时光机是能让人前往未来的机器
- 时光机是能让人回到过去的机器
- 因此,有些能让人回到过去的机器是能让人前往未来的机器
原论述可分析如下,属 AAI-3 型:
- (A) 所有时光机都是能让人前往未来的机器
- (A) 所有时光机都是能让人回到过去的机器
- (I) 因此,有些能让人回到过去的机器是能让人前往未来的机器
此推理必须假定时光机存在,由于时光机不存在,不适用“时光机”集合非空的假定,此推论是错误的。
例3
- (E) 非周期性的三角函数都不是周期函数。
- (A) 非周期性的三角函数都是三角函数。
- (O) 因此,有些三角函数不是周期函数。
EAO-3型。
例4
- (A) 龙是生物。
- (A) 凡生物皆会死。
- (I) 因此,有些有死的是龙。
AAI-4型。
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熊明辉,《论直言推理中存在预设的合理性》,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学术研究,2010年第1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