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意大利巴洛克时期作曲家

安东尼奥·卢乔·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意大利语发音:[anˈtɔːnjo ˈluːtʃo viˈvaldi] ;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罗马天主教司铎,有“红发祭司”(il prete rosso)之昵称,擅长创作协奏曲(Concerto),因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而闻名于世[2],成为古典音乐史上其中一首最具知名度的音乐作品。[3]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
维瓦尔第的版画肖像
弗朗索瓦·莫雷隆·拉卡夫英语François Morellon la Cave
出生(1678-03-04)1678年3月4日
 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
逝世1741年7月28日(1741岁—07—28)(63岁)
 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维也纳
知名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所属时期/乐派巴洛克威尼斯乐派
擅长类型协奏曲,歌剧,宗教音乐,奏鸣曲
学生/受影响人物
签名
一幅可能是维瓦尔第的画像(约1723年)[1]

维瓦尔第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生前便已名传当代欧洲。维瓦尔第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做出不少创新。维瓦尔第与另外两位巴洛克音乐家巴赫韩德尔被称誉为“巴洛克三巨匠”。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维瓦尔第的父亲乔瓦尼·巴蒂斯塔(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十岁的时候离开布雷西亚到威尼斯,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理发师。他和当地姑娘卡米拉·卡里吉奥(Camilla Calicchio)于1676年结婚,育有9个孩子。安东尼奥为长,于1678年出生在威尼斯[4],他出生后便立即接受洗礼,而原因不明,曾有传闻是因其出生当天发生地震,由于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维瓦尔第的母亲可能便当即将维瓦尔第交予祭司[5]。而此说业已被证伪,维瓦尔第出生当日并无地震。此种说法的起源可能是人们将之与1688年4月17日发生在威尼斯的一场地震混淆[6]。维瓦尔第正式的婴儿洗礼仪式是在二个月后才补全的[7]

1685年,乔瓦尼成为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手;他是一个成功的小提琴手,并且因为其西西里亚联会会员的身份,在威尼斯的音乐界迅速赢得名声,还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炫技小提琴家。安东尼奥自小就不输其父,年纪轻轻就能代替父亲上演。他的音乐理论可能来自于乔瓦尼·列坚齐(Giovanni Legrenzi)[a]

接受神职

编辑

维瓦尔第在15岁的时候即行剃发,并且接受了首次世俗圣职仪式,但当时这并不表示他已当神父,只是为了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他18岁时,接受了更高一级的圣职(副辅祭)之后,维瓦尔第才立下心当神职人员。他在附近的两个教区接受了神职教育(神学)并毕业。25岁时,维瓦尔第成为神父[8]。他从父亲那边遗传得来的头发颜色,使得他被称为“红发神父”[b][9]。这之后,维瓦尔第成为S. Maria della Pietà教堂的神父,并且在教堂属下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教师。

主持了一年半的追思弥撒之后,维瓦尔第永远放弃了神职工作,但他依然持有神父的地位。在后来的一封信中他写到,自己是因为健康状况而辞去教堂职务的(他写到“strettezza di petto”,意为胸闷,可能为心绞痛,也可能是哮喘[7]。但最近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或心理方面的不适。一方面他的作曲工作让他没有时间去分心,另一方面教堂职务带来的收入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音乐生涯

编辑

神职工作之外,维瓦尔第亦是一名教师与作曲家,他指导着Ospedale della Pietà的少女乐团,开始作为弦乐组的教师,后来则成为了代理指挥。乐团很快就赢得了美名,吸引了很多意大利的旅游人士前来。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作品的很大一部分,便是为Ospedale而写的。作为宗教仪式上的配乐。维瓦尔第在这个职务上一直服务到1716年(其中有一段时间间断1709年2月到1711年9月)止,接着他则被任命为“音乐会大师”(Maestro dei concerti)。

在威尼斯发表两部奏鸣曲集[c]之后,维瓦尔第发表了协奏曲集《和谐的灵感》(L'Estro armonico,作品3,1711年印制),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欧洲范围内的名声。直到1729年止,他共写有12部曲集,作品3之后的其他作品都是在阿姆斯特丹印制的。其中有12首协奏曲《和声与创作之争》(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作品8,1725年),当中的前四首即是著名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

早在Ospedale della Pietà任职时,维瓦尔第就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其第一部歌剧Ottone in villa于1713年在维琴察首演,之后到1739年26年间,他写有歌剧达50部。在此之后,维瓦尔第除了Ospedale della Pietà的职位外,日益频繁地担任维琴察圣安格洛剧院的主持。

后来在威尼斯,维瓦尔第有了工作上的争执,他决定于1718年迁到曼图亚,供职于地主飞利浦·冯·黑森·达姆斯塔德(1671-1739)的母亲[d]。他在那里主要是当音乐会主持和创作歌剧。1721年他多次在罗马逗留,两次在教宗面前演奏,因此赢得了大量的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委托。1726年他以圣安格洛剧院音乐总监的身份返回威尼斯。这一次,身为作曲家和提琴演奏家的他在那里赢得了全欧洲人的敬仰,甚至是很多音乐家朝圣的对象。在此期间他认识了16岁的女歌手Anna Giró,后者陪伴他进行游历。

 
维瓦尔第的漫画,P.L.Ghezzi(1723)

晚年与逝世

编辑

1730年左右他发生了风格转变,从以前的巴洛克风格转到优雅的风格,但这种风格的作品却不怎么受欢迎。因此维瓦尔第在63岁的时候迁往维也纳,想寻求查理六世的支持。但查理六世却于到达维也纳后一个月后1740年10月因病去世。当时维瓦尔第的身体状况也不佳,1741年7月28日逝世。

维瓦尔第简陋的墓地位于维也纳,现今维也纳科技大学卡尔广场 (Karlplatz) 12号)之所在。

 
卡尔广场12号,维瓦尔第在维也纳的埋葬处

作品

编辑

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是《四季》小提琴协奏曲(Le quattro stagioni,1723年),如今被视为标题音乐的早期典范[10]。此外,笔下超过五百首的协奏曲作品,使他获得了“协奏曲之王”的称号。

他亦是一位多产的歌剧剧作家,完成的歌剧作品超过四十部。所涉猎的其他曲类还包括宗教音乐、器乐奏鸣曲等。

评价与影响

编辑

维瓦尔第的影响力不但在北意大利,也可见于德国。约翰·乔治·匹森德在宫廷中就应用了维瓦尔第的技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风格在维瓦尔第的影响下,得以向更深层次发展(巴赫还改编了维瓦尔第不少作品,用于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不过,维瓦尔第的创作在生后基本遭到冷落,与他生前的盛况大相径庭,直到廿世纪40年代,才有重新受到注意的迹象。

在音乐成就上,维瓦尔第将独奏协奏曲变成了巴洛克音乐的最佳表现形式,此外他还将三乐章作品带往成熟。在快速的开始或终末乐章,他还独创的引入了重复乐段,即乐队不停重复一个音乐桥段,每次转换成不同乐器,乐曲显得自由、多角度。另外,维瓦尔第作品的慢乐章则以悠扬如歌的旋律著称。

以演奏维瓦尔第著名的乐团

编辑

流行文化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但这又显得不太可能,因为乔瓦尼在1690年去世,当时维瓦尔第才12岁。
  2. ^ 很多威尼斯人不晓得维瓦尔第,却知道红发神父。
  3. ^ 分指作品1(12首三重奏鸣曲)以及作品2(12首小提琴奏鸣曲),两者分别在1705和1709年付梓。
  4. ^ 达姆斯塔德是路德维希六世之子,伊丽莎白·阿玛莉(Elisabeth Amalie)之侄,也就是斐迪南三世之妻埃列诺拉。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An anonymous portrait in oils in the Museo Internazionale e Biblioteca della Musica di Bologna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of Vivaldi and may be linked to the Morellon La Cave engraving, which appears to be a modified mirror reflection of it." Michael Talbot, The Vivaldi Compendium (2011), p. 148.
  2. ^ 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 台北爱乐电台. [2013-10-13]. [永久失效链接]
  3. ^ 三百年前的創作才子.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4. ^ Michael Talbot, "Vivaldi, Antonio", Grove Music Online(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5. ^ Walter Kolneder, Antonio Vivaldi: Documents of his life and works(Amsterdam: Heinrichshofen's Verlag, Wilhelmshaven, Locarno, 1982), 46.
  6. ^ Micky White, Antonio Vivaldi A Life in Documents (Leo S. Olschki Editore, Firenze, 2013), 11.
  7. ^ 7.0 7.1 Michael Talbot, Vivaldi(London: J.M. Dent & Sons, Ltd., 1978), 39.
  8. ^ H. C. Robbins Landon, Vivaldi: Voice of the Baroq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16.
  9. ^ Marc Pincherle, Vivaldi: Genius of the Baroque(Paris: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57), 16.
  10. ^ Gerard Schwarz, Musically Speaking – The Great Works Collection: Vivaldi (CVP, Inc., 1995), 13.
  11. ^ Angel and the Red Priest by Sean Riley. Airplay.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Radio National. [4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7). 
  12. ^ Bush, Elizabeth. I, Vivaldi (review). Bulletin of the Center for Children's Books, 2008. 
文献
  • Peter Ryom: Verzeichis der Werke Antonio Vivaldis(Ryom-Verzeichnis). VEB Deutscher Verlag für Musik, Leipzig 1974.
  • Peter Ryom: Répertoire des oeuvres d'Antonio Vivaldi: les compositions instrumentales. Engstrøm & Sødring, Kopenhagen 1986, ISBN 87-87091-19-4.
  • Michael Talbot: Antonio Vivaldi. A Guide to Research. Garland Press, New York 1988, ISBN 0-8240-8386-5.
  • Theophil Antonicek: Vivaldi. Graz 1997, ISBN 3-201-01677-2
  • Michael Stegemann: Vivaldi. ISBN 3-499-50338-7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