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
(重定向自对咬牙)
咬合(occlusion)又称𬌗,是牙科术语,即是牙齿之间的接触,通常是指上颌骨与下颌骨牙齿对应,当上、下颌牙列咬合面静态(休息)或动态(咀嚼)接触或彼此接近时的关系。
𬌗字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第二任院长邹海帆在1920年代、1930年代创造[1][2]。如果有咬合不良的情况,则会对牙齿及肌肉等造成问题。
安格氏咬合分类
编辑爱德华·安格是最先对异常咬合(又称错𬌗)作出分类的矫型学家,其主张的分类如下:
第一类咬合
编辑第二类咬合
编辑远中𬌗:
第一次分类
编辑上排门牙咬在下排门牙的太过前方。
第二次分类
编辑门牙向后倾,两侧的牙齿跟门牙重叠。
第三类咬合
编辑近中𬌗:下排门牙咬在上排门牙的前方。[3]
参考
编辑- ^ “牙合”转正成了规范字.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 ^ “牙合”转正成了规范字.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 ^ 正常咬合與咬合不正. [201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