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里,对音是用来构拟中古汉语上古汉语的一种材料,对音分为两类:一是用外语对汉语,主要是借词,包括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用汉语对外语,即是用汉字音译外语词,主要是专有名词,包括汉对音、汉对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对音来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国学者钢和泰。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刊载了钢氏的《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由胡适译成中文)一文[1]。受到钢和泰的启发,中国学者汪荣宝在之后一期的《国学季刊》发表了他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提出以上“歌”、“戈”韵(参看《广韵》)的字都读/a/音,不读/o/音[2]。汪的做法在国学界引起很大回响,有赞成的也有反对,魏建功称为“古音大论战”[3]。然而,使用对音材料来测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为海内外音韵学者所接受,法国的亨利·马伯乐、中国的罗常培俞敏都利用对音材料写出了重要的音韵学论文。

对音研究著作

编辑
  • 马伯乐[聂鸿音译](2005[1920])。《唐代长安方言考》。北京:中华书局。
  • 罗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国立中央硏究所。
  • 俞敏(1984)。〈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收于《中国语文学论文选》。东京:光生馆。
  • 李范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硏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丁锋(1995)。《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硏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蔡瑛纯(2002)。《李朝朝汉对音硏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周季文,谢后芳(2006)。《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钢和泰. 《音譯梵書和中國古音》.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1923年, 第一卷 (第一期). OCLC 856712039. 
  2. ^ 汪荣宝. 《歌戈魚虞模古讀考》.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1923年, 第一卷 (第二期). OCLC 856712039. 
  3. ^ 魏建功. 《古音系硏究》. 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 1935年. OCLC 54907372. 

延伸阅读

编辑
  • 储松泰(1995)。〈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
  • 郑张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88)。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