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为辛温解表剂[注 1],主治病在体表尚未痊愈时,肺胀[注 2]所致之咳嗽或气喘。此方为小青龙汤之变方。基本上仍属体表与体内皆寒[注 3]之症,且心下有水汽。但伴随有烦躁之症状。有烦躁现象代表挟有热邪,[注 4]所以加上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
源自《金匮要略》
剂型汤剂
组成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三两 炙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石膏二两
功用
发表,袪寒,祛水汽,止咳平喘。
先以水煮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同煮

出处

编辑

《金匮要略》谓:“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

辨症要点

编辑
  • 肺胀,即肺脏因内部空气太多而膨胀。
  • 上气,即肺脏因胀䐽而难以再吸入空气,因而导致吸气困难。
  • 烦躁:《金匮要略心典》谓,外邪内饮相搏,挟有热邪,因而有烦躁之象;《 金匮要略论注 》中讲《伤寒论》之“中寒”,得风脉,本主以青龙汤,故此亦主小青龙汤,但是有壅塞之象,此时气必定有热,因而烦躁。
  • 脉浮:轻按脉膊即可感觉脉膊之跳动。
  • 心下有水:小青龙汤所指之“心下”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指胃,因为一般《伤寒论》里讲到“心下”,多数指的是“胃”;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这一条讲的应该是“肺”。[2]

方剂组成(汉制)

编辑

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炙甘草,以上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石膏二两。

方义

编辑

《医宗金鉴》中引李彣之言:“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以散水于内;芍药、五味子收逆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也。”[3]换句话说,当胃中有水汽时,用麻黄、桂枝来发汗,以便将积水排出体外,用半夏、干姜、细辛温暖腹部以利散去水汽。用芍药、五味子收敛的功效抑平肝气,用甘草健脾用来治水,加石膏去烦燥感,并能松弛肌,以助发汗。

注释

编辑
  1. ^ 解表剂即是解除体表症状的药方。
  2. ^ 肺胀即是因为肺脏里面空气过多而吸不进去空气的症状。
  3. ^ 从中医诊断学上看,可粗分为寒、热二种症状,各有其表征去判断该病邪导致身体的反应是寒是热。
  4. ^ 热邪意指因生病而导致身体(局部)产生温度升高的现象,例如发炎。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欬嗽上气病脉证治篇,网络资料:金匮要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 ^ 陆, 渊雷. 傷寒論今釋.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66784033. 
  3. ^ 清.吴, 谦. 《醫宗金鑑》. 网络资料:《御纂医宗金鉴》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