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稻,源自爪哇稻的一种概称品类,指离水性高到不仅不必种于水田还能种活在缺水的山丘地之稻米,史上记载最早大规模种植出现于中国北方山丘地带。

概述

编辑

爪哇稻是一种起源于东南亚的山区稻种,种植于印尼、马来半岛、泰国等地,由南岛民族传播至亚洲各地,形成各种品种。

史书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1]在古代黎族人便首先适应所居地区的山地缺水特性,艰苦开发出了增产粮食的稻种,使用刀耕火种方法在山上量产。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山稻庞粒”的野生稻种,首次开始科学化研究和现代化种植。

目前浙江省林业科学院是山稻课题的前列研究机构,花费多年访查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失传的山稻种,已经基因定序30多种山稻,主要有籼米粳米、糯米三类并开发了其现代化利用价值,以往山稻由于产量不高在农业绿色革命后新品种水稻化肥、机械运用大大增长产量,原本就稀少存在于特殊地域的山稻逐渐被淘汰失传,但目前山区经济作物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学界发现山稻有新经济价值,例如在山区耕作油茶树时往往饱受杂草争夺树苗发展资源导致死苗或是除草费用大增的困扰,此时若将油茶树和山稻穿插种植,稻长得比草快反压制了杂草的生长,稻米收获后还能卖钱补贴除草费用,大幅优化了油茶树的生长环境。[2][3]

2014年山稻利用价值的专案引起浙江省政协高度关注,中国水稻研究所视为农民脱贫的另类方法,林业科学院前期在全省的武义、新昌、青田等地油茶、香榧等林地套种山稻累计5000亩。实验结果每年每亩可减少除草费用500元人民币,山稻本身又多收产值为3000元,让树类每亩增加产值可达2万元。[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清•吴应廉《定安县志》卷一
  2. ^ 央視-山稻除草. [201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3. ^ 人民網-套種山稻運動.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3). 
  4. ^ 山稻新技术引起省政协高度关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