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彩画

(重定向自工筆重彩

胶彩画,又称作重彩画、岩彩画、日本画、东洋画,是一种以胶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矿物的粉末,与水调和后,用画笔在或木板上的一种作画型式,更可以结合不同的素材,表现出许多的可能性。胶彩画是台湾在战后发明的词汇,在日本或其他国家称为“日本畫”(Nihonga),在台湾日治时代称为“東洋畫”(Tōyōga)。

历史

编辑

台湾,胶彩画的历史被认为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工笔重彩技法,这种绘画方式传到日本,演变成为“大和绘”,后又发展成为“圆山四条派”。明治维新之后所产生的日本画,可说是在这个基础中发展起来的画种。持论者认为基于这个渊源,胶彩画可以被视作中国画北宗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连结系起因于战后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可商榷之处,因为日本画有其独自的样式和绘画技巧,并且也加入了西洋的写实技法。

台湾的胶彩画是在日本统治时期,由日本传入这种绘画方式,因此在当时的美术展览,如:“台展”与“府展”,被归类为“东洋画部”。战后,开始举办全省美展,设立西画组与国画组,胶彩画被归类至国画组当中。然而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从中国来台的国画家认为胶彩画(当时仍称作东洋画)实为日本画,不应该划为国画部,遂引起“正统国画论争”。为了平息争议,全省美展国画部分作“第一部”与“第二部”,即传统水墨和胶彩,分开评审,有关正统国画的争执暂时得以消弭。然而1972年日本与台湾断交,冲击到胶彩画的生存。1972年的全省美展,国画第二部无预警取消,以胶彩创作的评审委员也全数解聘,仅林之助留聘[1]。有感于“东洋画”名称带日本风,难容于当时之官方意识形态,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林之助教授提出“胶彩”一词取代之前的说法,拟用材质定名,避免无谓的争议。1979年,省展恢复国画第二部的设置,1982年省展,国画第二部改名为“胶彩画部”,胶彩画一词始告确定。1985年东海大学美术系首开胶彩画课程[2]

材料

编辑

胶彩画使用的胶质可由动物、植物提炼出来,中国古代唐朝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胶彩画使用鹿胶、鳔胶、牛胶作为媒材。这些炼胶的方法在中国渐渐失传,在日本使用软质、硬质鹿胶、鳔胶、牛胶、兔胶、粒胶、三千本胶等胶材,这些胶的炼制方式,是依古代由中国传入的方式炼制。

胶彩的颜料来源为天然矿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及颜料依粗细、颜色浓淡、质感等层级的分类。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林佳禾. 〈林之助膠彩畫「水影」之劣化與修復探討〉.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古物维护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南市: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 2007 (中文(台湾)). 
  2. ^ 李承远. 〈近代韓國彩色畫與台灣膠彩畫之差異研究(1910-)〉. 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硕士论文 (台北市: 国立师范大学). 199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