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崇拜
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崇拜是指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因为执政党的统治需要,用大规模宣传手段将希特勒在德国塑造成崇拜对象的情况。这是是纳粹德国(1933-1945)时的一个显著现象,[1]始于20年代纳粹党成立初期。基于领袖永远正确的元首原则,纳粹不断通过希特勒在解决德国经济问题方面的明显成功、二战前外交政策中不流血的胜利以及他在波兰和法国的快速军事胜利来进行宣传,这种宣传不断得到强化。在战争的早期,它最终成为了纳粹控制人民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神话中,希特勒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多面天才,具有英勇的、几乎超人的品质,近乎被神化。 但这种崇拜事实上团结了德国人民,也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纳粹运动分裂成交战派系。
希特勒在媒体和大众中的形象
编辑从纳粹党成立初期开始,纳粹就将纳粹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描绘成一个标志性人物,称他是唯一有能力拯救德国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人民在魏玛共和国的统治下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在纳粹的宣传中,只有作为救世主的希特勒才能拯救他们,恢复德国的伟大,从而产生了“元首崇拜”的神话。[2]早在1922年10月28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后几天,一位纳粹党发言人就在啤酒馆里宣布“德国的墨索里尼被称为阿道夫·希特勒”,从而助长了希特勒的个人崇拜。[3]1922年12月,纳粹报纸《人民观察家》声称希特勒不再是纳粹党的鼓手,而是一个只能拯救德国的领袖。[4] 在1923年11月慕尼黑政变失败和希特勒入狱后,他着手塑造自己的形象,以吸引德国的各个阶层的人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形成了一种带有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的自我形象,这使他对几乎所有德国人都有吸引力,并促使他宣称,“我已经唤醒了群众”。
纳粹特意为他们党起了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以此来吸引具有左翼和右翼敏感性的德国人。当希特勒于1921年接管该党成为其领袖时,他坚持要在该党的名称中加上“国家社会主义者”,因为当时该党被称为德国工人党。尽管希特勒和纳粹声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仅用于宣传目的和吸引新成员。[5]纳粹上台后,他们镇压工会,迫害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等左翼反对派。
纳粹宣传主管约瑟夫·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 ) 的报纸Der Angriff(“袭击”)在创造元首神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出版初期开始,希特勒的照片和图画就很常见。[6]这个神话使希特勒对许多纳粹党成员来说显得神秘莫测。希特勒在各个方面都被视为楷模:他被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为德国而战的人民、工人和士兵之一[7],当时,希特勒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近乎超人品质的天才,接近于值得崇拜的神灵。纳粹上台后,希特勒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阶层、各行各业的德国人的12000多封崇拜和赞美信。
1930年,据称希特勒告诉奥托·斯特拉瑟,“对纳粹党们来说,理念就是元首,每个党员只需要服从元首”。在1932年的五次竞选活动中,纳粹报纸Völkischer Beobachter(“人民观察家”)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团结群众的人,一个以拯救德国为唯一使命的人,他是德国的“领袖”[8]在竞选期间,希特勒在党内获得了最高地位。Völkischer Beobachter的标题引用了希特勒的话“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是德意志民族的复兴”。同样,戈培尔在《愤怒的人》中写道,希特勒是“伟大的德国人、元首、先知和战士,是群众最后的希望,是德国自由意志的闪亮象征”。
由于20世纪20年代末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德国的经济危机持续加剧,随着纳粹通过凭借他们在国会中所占席位的数量获得政治权力,戈培尔的宣传机器创造了希特勒的形象,将其拟人化,促使人们对魏玛共和国无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愤怒。宣传中说,希特勒是唯一能够拯救德国并创造新社会秩序,即“人民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的人;希特勒是“千百万人的希望”,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拯救德国的人。根据历史学家Ian Kershaw 的说法, “人民将他们自己的信仰、愿望和愿望投射到希特勒身上。他将它们融入了民族完全重生的愿景中。” 戈培尔将希特勒塑造成“英雄天才”的形象。在纳粹德国期间,每年希特勒生日前夕,戈培尔都会发表题为“我们的希特勒”的演讲,在演讲中他称赞了希特勒人格和思想的许多美德。当然,其中不少内容都是无中生有的。[9]
这个神话还衍生出了“要是元首知道就好了”这句话背后的概念:当德国人民对国家的管理方式不满意时,他们将其归咎于纳粹大佬,而没有将任何责任归咎于希特勒本人。他们相信,如果希特勒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就会纠正错误。这些党内大佬对领袖隐瞒了信息,才会导致这种情况。1934年的长刀之夜(对希特勒在纳粹党内及其准军事部门冲锋队(SA) 以及许多其他组织中的反对者进行的凶残清洗)的事件被公之于众,这可能对希特勒的元首神话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希特勒镇压了反对他的声音,这有助于强化希特勒作为德国人民保护者的形象。
1934年,希特勒选定的继任者赫尔曼·戈林说:“这个人身上有某种神秘的、难以言喻的、几乎无法理解的东西……我们爱阿道夫·希特勒,因为我们深切而坚定地相信,他是上帝派给我们去拯救德国的。......没有什么品质是他不具备的。......对我们来说,元首在所有政治事务以及涉及人民的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所有其他问题上都是绝对可靠的”。
纳粹宣传使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思想有信心。1941年纳粹宣传片总结了希特勒形像在纳粹宣传中的使用程度,当时一部纳粹新闻片称“没有元首照片的新闻片不被视为符合标准”。
忠诚与奉献
编辑我向上帝发誓
我将无条件地服从
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领袖
阿道夫希特勒,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
并且作为一名勇敢的士兵,我将随时准备
为了这誓言献出自己的生命
— 国防军对阿道夫希特勒的效忠誓言
我发誓
我将忠实服从
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我的公务,愿上帝保佑!
— 公务员向阿道夫希特勒宣誓
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决定将总统和总理的办公室合并在一起,同时希望统领总统和总理的权力,因此宣布自己为“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领袖和帝国总理”)。不久之后,陆军部长维尔纳·冯·布隆贝格发布命令,要求所有此前宣誓效忠德国的军人改为亲自宣誓效忠希特勒。公务员也必须宣誓。
“希特勒万岁”的敬礼成为对所有纳粹党成员以及后来的公务员和军队的强制性要求,这也是对希特勒完全忠诚的象征。
1933年至1945年间,德国大约有4,000个城镇授予希特勒荣誉市民称号,以示对他的忠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许多城镇都撤销了该决定。[10]
希特勒故意不让德国公众知道他的私生活,以确保他的声望,尤其是对德国女性的声望。当被问到为什么没有妻子时,他会回答说,“我嫁给了德国”。德国妇女真诚地相信他单身并且献身于德国。许多德国女性崇拜他并经常以带有色情挑逗的方式给他写信。[11]成千上万的德国妇女会在他家外等候,只为看一眼他;许多人一看到他就会歇斯底里,对他大喊“我的元首,我想和你生个孩子!”之类的话。[11]不少女子还试图凑近亲吻,却被他的保镖制止拖走。希特勒与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严密保守的秘密,因为希特勒相信如果女人知道他有妻子,他就会失去对她们的吸引力。因此,直至后来纳粹搬至地堡办公,纳粹帝国濒临崩溃时,希特勒才正式与爱娃结为夫妻。[11]
希特勒青年团
编辑崇拜的终结
编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这种虚假的宣传已经开始受到揭露,但直到战争接近尾声时,它才完全暴露在德国民众面前。
在希特勒发起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后,元首神话开始破灭,因为他认为这次行动只会持续六周多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在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开始遭受持续的军事失败,元首神话不断破灭。尽管希特勒本人将失败归咎于他的将军,但民众开始意识到希特勒不再是一个永远的军事天才。[12]希特勒第一次因发动战争而受到个人指责。[13]希特勒变得更加内向,很少再与德国人民交谈。戈培尔试图将希特勒描绘成像腓特烈大帝一样的人,[13]称尽管经历了所有挫折,他最终还会取得了胜利;然而,到了这个时候,大多数德国人都知道他们将输掉这场战争,而希特勒早期的呼吁几乎完全落空。但是,希特勒神话在德国青年中的吸引力仍然很强,甚至超过其他年龄段的德国人,因为他们被纳粹宣传灌输了十多年。[13]
然而,对盟军轰炸行动造成的恐怖的仇恨,以及希特勒所说的最终将赢得战争的新承诺,促使一些德国人仍对希特勒保持忠诚。[13] 1944 年 7 月 20 日暗杀希特勒未遂,这也促使人们对希特勒的忠诚度高涨,尽管这是短暂的。[13]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希特勒的热心支持者的老党战士是最后一批仍然坚信元首神话的德国人,即使战争显然已经失败了。战士主要由个人以某种方式从纳粹政权中受益的人组成。直至纳粹德国末期,仍有部分纳粹分子对神话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念”。
根据历史学家丽莎·派恩的说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元首的神话“完全崩溃了”。很少有德国平民为希特勒在1945年的自杀而哀悼,因为他们忙于应对德国的崩溃或逃离战火。根据希特勒传记作家约翰托兰德的说法,纳粹主义在没有领袖的情况下“像泡沫一样破灭”。[14]
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克肖·伊恩-希特勒神话|https://www.historytoday.com/archive/hitler-my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希特勒如何赢得德国人民的元首神话|https://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germany/the-fuehrer-myth-how-hitler-won-over-the-german-people-a-531909.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克肖2016》,第142-143页
- ^ 里斯,劳伦斯(2013)。阿道夫·希特勒的黑暗魅力。p.50.书号 978-0091917654.
- ^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 (Richard J. Evans)写道,“尽管名称发生了变化,但是,将纳粹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或产物是错误的……纳粹主义在某些方面是一种极端的反-意识形态并非社会主义”。英国历史学家伊恩·克肖写道,“他 [希特勒] 完全没有对经济学原理的任何正式理解。正如他对实业家所说,对他来说,经济学是次要的,完全从属于政治。他粗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决定了他对经济的看法,就像他的整个政治“世界观”一样。由于国家间的斗争将决定未来的生存,德国经济必须服从于这场斗争的准备和实施。这意味着经济竞争的自由主义思想必须被经济服从于命令所取代。同样,纳粹计划中的任何“社会主义”思想都必须遵循相同的指示。希特勒从来都不是社会主义者。但是,尽管他支持私有财产、个人创业,和经济竞争,不赞成工会和工人干涉所有者和管理者经营他们的企业的自由,但是国家,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形式,而并非市场。因此,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打击。在运作中,它逐渐变成了国家的附属物。”
- ^ 《莱蒙斯2014》,p.53
- ^ 存档副本.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 ^ 《Kershaw 2001c》,第36-37页
- ^ 戈培尔,约瑟夫。“希特勒生日前夕的年度演讲”。德国宣传档案|https://research.calvin.edu/german-propaganda-archive/goebmain.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城镇斗争 [原文如此] 与公民希特勒”|https://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zeitgeist/german-towns-address-honorary-citizenship-for-adolf-hitler-a-916328.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1.0 11.1 11.2 《兰伯特》2007,p.172
- ^ 《克肖 2001c》, p.169
- ^ 13.0 13.1 13.2 13.3 13.4 《贝塞尔1987》,p.53.
- ^ 《克肖》2012年,第348-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