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 (1593年)

平壤之战,又称第四次平壤城战斗(韩语:제4차 평양성 전투),1593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朝鲜宣祖二十六年、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二年)正月,万历朝鲜之役中,中国明朝朝鲜王朝联军击败日军,收复平壤开城的的作战。

平壤之战
万历朝鲜之役的一部分

平壤大捷
日期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六—正月初九
地点
结果 明、朝联军胜利
参战方
日本 朝鲜
大明
指挥官与领导者
小西行长 大明:
李如松
查大受
李如柏
宋应昌
吴惟忠
祖承训
朝鲜:
金命元
尹斗寿
金景瑞
李元翼
李镒
休静
兵力
日本:15,000-30,000 大明:
38,000
伤亡与损失
日本:
1,600+斩首
~10,000 焚、溺死
大明:
792战死
1,492负伤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明军进抵平壤城下,正月初六日,经略宋应昌李如松率军四万进抵平壤城下。当夜,驻守平壤的小西行长选八百精兵,对联军发动偷袭,战败。联军三面进攻,一面设伏,部署兵力。游击吴惟忠率军攻城北,抢占高地牡丹台,副总兵祖承训率军穿着朝鲜军服进入城南郊阵地,联军主力集中于城西。部将李宁、查大受率军三千人埋伏在平壤城外大同江以东,准备伏击东撤之日军。

七日攻城开始,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日军黑田长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将之一的久野重胜(久野四兵卫)前往侦查,也被明军毒刀砍伤于翌日毒发身亡。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此时李如松军共斩首1200人。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汉城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日军360人。

正月初八日拂晓,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门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将领兵使李隘、防御使金应瑞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

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铳,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天亮,祖承训令明军脱去伪装,露出明军衣甲。西城联军主力副将杨元从小西门,李如柏从大西门突入城内,与日军展开巷战。战至半夜,日军不支,小西行长率余部东渡大同江,向开城撤退。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明朝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我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日本的《日本战史》则称,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正月十九日,明军进抵开城,击溃未及撤离的日军一部,占领开城。沿东海岸北上深入咸镜道加藤清正听说平壤、开城失守,退守汉城府。

参考文献 编辑

《中国战典 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4 第9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