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

小学前教育的统称
(重定向自幼教

学前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从组织形态上看,包括家庭中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教育[1]通常是指对胎儿至进入初等教育(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7岁)。

菲律宾学前教育阶段毕业的小女孩。

学前教育机构以及形式

编辑

学前教育是借由学前教育的机构来实施的。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胎儿学校

编辑

胎儿学校是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由医务部门负责管理。招收的对象是孕妇及其配偶,教育方式是让孕妇对胎儿说话、听音乐,适当拍打、抚摸肚皮上的一定部位,使胎儿出生后的学习更加容易,发育更正常,同时还能巩固家庭关系。

托儿所

编辑

托儿所是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一般按年龄分为托小班(1岁以下)、托中班(1-2岁)、托大班(2-3岁)。

幼儿园

编辑

幼儿园又称幼稚园,是对4足岁至入小学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由教育部门主管。儿童按年龄分为小班(4岁),中班(5岁),大班(6岁)。

托幼园所一体化

编辑

这些教育机构是托儿所、幼儿园联在一起,招收出生几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主要由专业教育机构兴办,根据大多数父母上下班时间制订作息时间,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SOS国际儿童村

编辑

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SOS是Save Our Soul的简称,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是国际通用的呼救信号。1949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儿童“母爱”。目前世界上已有90多个国家建立了250多个国际儿童村。1986年在天津、山东烟台、湖北武汉等地也建立了儿童村,一切费用由国际儿童村总部提供。

家庭教育

编辑

这是一种通过教育、预防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方法来装备和引导家庭成员发展知识和技能,以加强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儿童成长环境。

香港幼儿教育的挑战

编辑

幼教资源方面

对比台湾、澳门等其他地区,香港幼儿教育显得停滞不前。学者梁亦华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香港教育当局把幼儿教育定位为“理想而非必需”(desirable but not essential),三十多年来一直拒绝全面规划及投入师训资源[2]

教育均等方面

有论者比较不同类型幼儿教育的入学安排,指出不少筛选条件均向社经地位较高的家庭倾斜,违反入学均等原则,有可能造成阶级复制[3][4]。这幼儿教育的竞争风气,已向两岁或以下的学前班蔓延。[5]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刘, 晓东; 卢, 乐珍. 学前教育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4. ISBN 9787534390739. 
  2. ^ 梁亦华. 教改盲目崇洋的弊端. 《星岛日报》F08,教育评论. 2012-07-06 [201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3. ^ 梁亦华. 入學篩選與病態競爭. 《信报财经新闻》. 201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4. ^ 梁亦华. 幼院擠提與篩選. 《信报财经新闻》. 2014-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5. ^ 梁亦华. 起跑線前的競賽. 《信报财经新闻》. 201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