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肇山庄是旅居上海广东人的坟地。

历史

编辑

该墓地约于清朝光绪初年由广肇公所创立(一说建于1872年),地址最初位于新闸大王庙(今成都北路苏州河边),1899年由大王庙被划进新扩张的上海公共租界,于是墓地迁至闸北叉袋角北、大统路至苏州河的地段,占地近18公顷。山庄内建有厝柩所、地堂、地藏殿、敦梓堂、祭亭、诵经堂等建筑、山庄为方便送葬队伍的通行,亲自修建了广肇老路广肇路。1904年,上海筹建沪宁铁路时,征用山庄部分土地;1907年,李平书创建闸北水电公司时,又征用部分土地,之后山庄还留存约8公项土地。由于沪宁铁路的火车声音以及联义山庄、岭南山庄等广东人坟地的竞争,上海的广东人已不愿在广肇山庄下葬。一二八事变中,部分墓地遭破坏,淞沪会战中墓地几乎全部被炸。1942年,广肇山庄剩下的部分土地被华丰糖瓷厂购买,建为工厂。苏北难民又在剩下的土地上搭建棚户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空地上建起了上海电焊机厂、通信学校等建筑。[1]

1924年,有人在宝山县境另辟新广肇山庄,占地66公顷,为上海最大的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上海市民政局接管,1958年被拆除,相继在原土地上修建彭浦新村、上海市第三精神病医院、上运二场等住宅和建筑。[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薛理勇主编,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第383页
  2. ^ 马学新等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07,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