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原

美國商人、人權活動家

康原(英语:John Kamm,音译:约翰·卡姆)是一名美国商人和人权运动家。他是对话基金会的创始人,该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人道主义组织,旨在透过与中国进行知情、相互尊重的对话来促进普遍人权。他曾帮助过400多名中国政治犯和宗教犯[1]

康原
John Kamm
国籍 美国
母校普林斯顿大学
哈佛大学
职业商人、人权运动家
知名于对话基金会
奖项麦克阿瑟奖(2004)

自1990年5月首次代表一名中国囚犯进行干预以来,康原已前往中国100多次,与中国政府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重点关注囚犯待遇和监狱条件。他曾10次访问中国监狱,并要求提供1,000多名囚犯的资讯。蒂娜·罗森伯格(Tina Rosenberg)在为《纽约时报星期日杂志》撰写的一篇关于康原的文章中写道:“包括国务院在内,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或组织帮助过更多的中国囚犯。”[2]

背景 编辑

康原于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他曾担任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驻香港记者和代表(1975年—1979年),以及香港美国商会副会长(1989年)和会长(1990年)。康原也负责管理西方化学公司在中国和东亚的业务运作(1981年—1991年)。

香港商会 编辑

康原没有人权方面的背景,但作为香港美国商会的副会长,他首次采取积极行动,说服商会大多数成员通过一项决议,谴责中国镇压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尽管许多人强烈反对,认为商会应避免发表政治声明,但康原的倡议还是获得了成功。

隔年,担任商会会长,康原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释放因参与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而被监禁的人员。他也主张延长中国的最惠国贸易地位,认为与中国接触比制裁更能有效改善政治犯的处境[3]

宣传工作 编辑

1991年至1994年,即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无条件延长中国最惠国贸易地位的那一年,康原开始全职从事宣传工作。他经常前往中国,提出数百名囚犯的名字,并从中国政府得到其中一半以上囚犯的口头讯息。1995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司法部同意每季接收康原提供的多达25人的囚犯名单,并开始就许多案件提供书面答复。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政府与康原合作的意愿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而起伏。尽管不时遇到障碍,康原仍继续前往北京,提交囚犯名单。尽管1999年上半年中美关系紧张,康原仍于1999年4月实施成立对话基金会的计划,并担任首任主席和执行董事。

康原的工作使中国的许多政治犯和宗教犯获得减刑、假释、提前释放等形式的宽大处理,并在狱中获得更好的待遇。玛丽·卢维尔英语Marie Louville拍摄的纪录片《拉萨之囚》(Prisoner in Lhasa)就以藏族尼姑阿旺桑卓为主角,介绍康原的干预所带来的好处。该片记录了康原的工作如何帮助阿旺桑卓获释[4]

如今,康原继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各地与政府官员、法律专家和学者会面,讨论的问题包括政治和宗教被拘留者、少年司法改革、狱中妇女和《曼谷规则英语Bangkok Rules》(《女性囚犯待遇和女性罪犯非拘禁措施规则》)的实施,以及死刑和刑事司法改革。他也经常参加世界各地学术、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主办的会谈、论坛、理事会和圆桌会议。他曾多次在美国国会作证,例如2011年11月3日在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5]

荣誉 编辑

1997年,克林顿总统授予康原商务部最佳全球实践奖;2001年,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希授予康原埃莉诺·罗斯福人权奖英语Eleanor Roosevelt Human Rights Award。2004年,康原成为第一位获得麦克阿瑟奖的商人[6]

对话基金会 编辑

康原是对话基金会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对话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非营利人道主义组织,致力于透过充分知情、相互尊重的对话来改善中美两国的人权状况。对话基金会总部设在旧金山,并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对话基金会为因非暴力表达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权利而被关押在中国的囚犯寻求宽大处理和更好的待遇。该组织拥有一个政治犯数据库,其中包含35,000多名政治犯和宗教犯的信息,并倡导在刑事和少年司法、狱中妇女和死刑领域进行系统改革。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