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明朝将领)

张俊(?—1519年)[1]宣府前卫人。明朝军事将领。

生平

编辑

继承世职,为宣府前卫指挥使,累擢大同游击将军。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以功升为都指挥同知,后因击退火筛入寇,擢升为都督佥事。不久,总兵官王玺失事被征,命其代任。同年冬,移镇宣府明武宗继位后,蒙古入寇,张俊派遣诸将李稽白玉张雄王镇穆荣各领兵三千人,分扼要害。不久敌军突破新开口,张俊亲率三千人赴援,半途受伤,遂改由都指挥曹泰带领部队前进。曹泰在鹿角山被包围,张俊再调兵五千人增援解围。李稽等诸将成功脱困,唯独张雄穆荣二将因为援绝而战死。是役明军士马死亡无算,之后张俊被征还。

正德五年(1510年),署任都督同知,典神威营操练。次年,讨伐山西杨虎等叛乱,后实授都督同知。久之去世[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資料連結.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档案工作室. [201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2. ^ 明史》(卷175):“张俊,宣府前卫人。嗣世职,为本卫指挥使。累擢大同游击将军。弘治十二年以功进都指挥同知。火筛入大同左卫,大掠八日。俊遣兵三百邀其前,复分兵三百为策应,而亲御之荆东庄。依河结营,击却三万余骑。帝大喜,立擢都督佥事。未几,总兵官王玺失事被征,即命俊代之。其冬,以寇入戴罪,寻移镇宣府。中官苗逵督师延绥,檄大同、宣府卒为探骑。俊持不遣,逵遂劾俊。帝宥俊,而命发卒如逵言。武宗初立,寇乘丧大入,连营二十余里。俊遣诸将李稽、白玉、张雄、王镇、穆荣各帅三千人,分扼要害。俄,寇由新开口毁垣入,稽遽前迎敌;玉、雄、镇、荣各帅所部拒于虞台岭。俊急帅三千人赴援,道伤足,以兵属都指挥曹泰。泰至鹿角山,被围。俊力疾,益调兵五千人,持三日粮,驰解泰围,复援出镇。又分兵救稽、玉,稽、玉亦溃围出。独雄、荣阻山涧,援绝死。诸军已大困,收兵还。寇追之,行且战,仅得入万全右卫城,士马死亡无算。俊及中官刘清、巡抚李进皆征还。御史郭东山言,俊扶病驰援,劝惩不宜偏废,乃许赎罪。正德五年,起署都督同知,典神威营操练。明年六月,贼杨虎等自山西十八盘还,破武安,掠威、曲周、武城、清河、故城、景州,转入文安,与刘六等合。都指挥桑玉屡败,佥事许承芳请济师。乃命俊充副总兵,与参将王琮统京军千人讨之。往来近畿数月,不能创贼。已,朝议调边军协守,贼遂连败。明年三月,刘六、刘七、齐彦名、庞文宣等败奔登、莱海套。陆完檄俊军莱州,合诸将李𬭎等邀之。贼遂北走,转掠宝坻、香河、玉田,俊急偕许泰、郤永遏之。帝喜,劳以白金。贼由武清西去。未几,得疾召还。后贼平,实授都督同知。久之,卒。俊为边将,持廉,有谋勇。其殁也,家无赢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