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割据(德语:Kleinstaaterei德语:[ˌklaɪnʃtaːtəˈʁaɪ])是一个德语历史名词,通常带有贬义。它用来指神圣罗马帝国(尤其是在三十年战争之后)以及 19 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邦联时期,德国和邻近地区领土边界的支离破碎[1]。它指的是大量拥有主权的中小型世俗或教会的公国以及城邦,其中一些仅比一个城镇或帝国修道院修道院的周围场地大一点。对18世纪的德国邦国总数的估计各不相同,从294个到348个或更多[2]

1789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39邦国为主体的德意志邦联(1815-1866),其间仍有许多小邦

由于许多随意的领土形成或国家通过继承划分,大量的神圣罗马帝国邦国由不连续的部分组成,这导致了无数的飞地。

洪堡的例子可以生动体现出德意志地区邦国割据的程度。1789 年夏天,年轻的威廉·冯·洪堡和他的朋友为了观察巴黎正在发生的革命事件,计划从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亲王国的首府不伦瑞克旅行到法国。洪堡和朋友在到达法国边境之前进出了六个公国、四个主教辖区和一个自由城市亚琛[3]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istorian J. Whaley defines Kleinstaaterei as "A (pejorative) term coined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denote the extreme territorial fragmentation of the Reich". J. Whaley, Germany and the Holy Roman Empire (1493–18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vol. 2, p. 653 (Glossary).
  2. ^ The Times, Atlas of European History, Harper Collins, 1994, p. 127
  3. ^ E. D. Brose, German History 1789–1871, From the Holy Roman Empire to the Bismarckian Reich, Berghahn Books, 1997, p.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