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拳者 编辑

李景延(或李景炎,或李景彦)(1825年-1898年)

正式名称 编辑

活步方圆架

由来 编辑

其广为人知的名称是由于独特的忽灵劲及拳架形象而来:

  1. 陈清平得意弟子李景延,于晚年在陈师所传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保镖经验所创。因为其忽灵劲(或称忽领劲)特点,与赵堡太极拳的其他架子不同,故称之“忽灵架”。
  2. 拳架演练动作刚劲精巧,两脚挫碾地面“嚓嚓”有声,身体忽起忽落,吐气发声,哼哈劲出,如春雷乍响,早天雷击;又如寒冬打颤,周身抖动。这些风格及其他一些特点,有别于当地流行的陈式太极(包括大、小、新架)及赵堡架(包括和式及继承陈青萍风格的小架)。所以当地人就给此太极拳取了“忽雷架”、“圪颤架”等象形名称。这些特殊的名称,并非练拳人标新立异。但称呼的人多了,约定俗成,也随众那样称呼了。[1]

特点 编辑

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沈”、“刚柔”、“快慢”、“卷放”、“折叠”、“转关”, 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一、周身缠丝: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缠丝下运行,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手动步亦动。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灵活巧妙: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爆发力。

三、内外刚柔同练:不论杨氏或其他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中,使同步练习,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上身。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

四、动步发劲: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发劲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定发”,又曰“静发”;一种是“活发”,又曰“动发”。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活发与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进行的。“足进一寸,手长一尺”,体现活发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 [2]

传承 编辑

原创于李景延,除传给儿子李火焰外,尚有著名弟子杨虎,张国栋,谢公绩(亦作公吉),此后随其再传弟子散布于各地。[3]

其他别称 编辑

  • 腾挪忽灵架
  • 忽雷架
  • 忽雷太极拳
  • 圪颤架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满宏. 太極奇葩. [201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2. ^ 郭冬宝. 學習趙堡太極拳的基本認識. 中华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 1995 [201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中文(繁体)). 
  3. ^ 太极拳道. 忽雷太極拳的老師們. [2007-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1. 颜紫元,《太极秘谱诠真.卷一,拳械推手散手及拳经》。台北市:逸文,2000年,P102。ISBN 957-307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