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天文学年表
18世纪之前
编辑18世纪
编辑19世纪
编辑- 1838年 - Thomas James Henderson、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和白塞耳测量出恒星的视差。
- 1844年 - 白塞耳解释天狼星和南河三的位置摆动是因为有看不见的暗淡伴星。
20世纪
编辑- 1906年 - 亚瑟·爱丁顿开始用统计学研究恒星的运动。
- 1908年 - 李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
- 1910年 - 赫兹史普和罗素各自研究恒星的光度和光谱的关联。
- 1924年 - 亚瑟·爱丁顿发展出主序星的质光关系。
- 1929年 - 乔治·伽莫夫提出氢的核聚变是恒星能量的来源。
- 1938年 - 汉斯·贝特和卡尔·冯·魏茨泽克详述恒星内部的pp链和碳氮氧循环。
- 1939年 - Rupert Wildt认为负氢是使恒星变得不透明的重要离子。
- 1952年 - 沃尔特·巴德区分出造父变星有造父Ⅰ和造父Ⅱ两类。
- 1953年 - 弗雷德·霍伊尔预测碳12在恒星内部的高温下可以经由三氦反应生成。
- 1961年 - 林忠四郎发表恒星是完全对流体时,演化路径的林轨迹。
- 1963年 - 弗雷德·霍伊尔和William A. Fowler提出超重质量恒星的想法。
- 1964年 - 钱德拉塞卡和理查德·费曼发展出脉动星在广义相对论下的理论,并且表示超重质量恒星的不稳定性受到广义相对论的支配。
- 1967年 - Eric Becklin和Gerry Neugebauer在10微米的波长发现BN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