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斗是一种传统人力灌溉农具,在某些地方也叫撇斗子。至20世纪末,机械灌溉设备普及,戽斗等人力灌溉农具几乎绝迹。在闽南语中,常以此农具来形容一个人下巴很长。


简介 编辑

 
青花瓷耕织图碗,清康熙景德镇窑。图上方两人正在合力使用戽斗灌溉农田。

戽斗形略似,用竹篾藤条等编成,或以木桶替代。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合力汲水;亦有单人使用的。戽斗适宜在水岸不高的田边使用,可用于灌溉,也可用于排水。

戽斗最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宋陆游诗《喜雨》中载“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元代王祯农书》写道:“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罂,从所便也。”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