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Mimicry)在演化生物学里,指的是一个物种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特征,以混淆另一方(如掠食者)的认知,进而远离或靠近拟态物种。这种现象在许多动物的行为中很常见,已知从昆虫鱼类两栖类植物甚至是真菌都有纪录显示这些生物已懂得使用拟态。

釉蛱蝶亚科 (Heliconius) 的蝴蝶是穆氏拟态的经典范例。[1]

对于有被掠食威胁的生物来说,一般在掠食者视觉上,当猎物具有与对掠食者有危险或是无用的生物相似的外貌,会使掠食者很难辨识,因此便很容易达成欺瞒的目的;然而若在行为、声音、气味或栖息地点上也很类似,成功骗过掠食者的几率就会更高。同样的,某些掠食者懂得善加利用自己先天上的优势(如外形),形态与无害的其他生物相似,使猎物察觉不到,因而大幅提升了猎食的成功率。

种类 编辑

拟态种类族繁不及备载,以下列举三种拟态:

  1. 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以英国博物学家亨利·沃尔特·贝兹Henry Walter Bates)命名),于1861年在林奈学会发表论文,说明亚马逊河的粉蝶会模仿毒蝶属,保护自己免于被捕食,一个物种拟态模仿另一个成功的物种,显得有毒或者是无食用价值。但该拟态并不会攻击掠食者。例如,一种鹿子蛾会拟态成为黄胡蜂,但它并不能螫。但掠食者还是会把它当成黄胡蜂回避。例如尺蠖形态及行为与树枝或茎相仿,藉以躲避猎食。
  2. 穆氏拟态(Müllerian mimicry,以德国生物学家弗里茨·穆勒Fritz Mülle)命名),一个物种以鲜艳的体颜等手段警告掠食者其毒性或不可食用性,但警告的生效还是要等掠食者得到教训才开始,例如掠食者从一次失败的捕猎中很快认识到猎物有毒。这种拟打击掠食者。依照此种拟态,蜜蜂会模仿黄蜂,两者外表相似都能螫。
  3. 进攻性拟态(Aggressive mimicry),拟态成为无害的物种以吸引猎物,如猪笼草伪装成花朵,吸引昆虫前往采蜜,藉以获取养分。

贝氏拟态是好吃的蝴蝶模拟难吃的蝴蝶,而穆氏拟态则是难吃的蝴蝶相互模拟,两种拟态常会连结,形成“拟态环”,以致好吃与难吃的蝴蝶都有类似的图案。[2]

图片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Meyer, A. Repeating Patterns of Mimicry. PLoS Biol. 2006, 4 (10): e341. PMC 1617347 . PMID 17048984. doi:10.1371/journal.pbio.0040341. 
  2. ^ Russell, Sharman Apt. 蝴蝶熱. 猫头鹰出版. 2021. ISBN 978-986-262-470-8.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