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基鳄属

(重定向自提基鱷

提基鳄属学名Tikisuchus)是副鳄形类劳氏鳄科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印度中央邦提基组(Tiki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属于三叠纪晚期的卡尼阶。提基鳄是第一个发现于南亚的劳氏鳄科动物。

提基鳄属
化石时期:三叠纪晚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科: 劳氏鳄科 Rauisuchidae
属: 提基鳄属 Tikisuchus
Chatterjee and Majumdar, 1987
模式种
罗默提基鳄
Tikisuchus romeri

Chatterjee and Majumdar, 1987

在197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Romer)在印度挖掘化石,但在研究这些化石前死去。在1987年,印度古生物学家萨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等人将这些化石叙述、命名。模式种罗默提基鳄T. romeri),属名是以化石发现处为名,种名则是纪念发现化石的阿尔弗雷德·罗默。正模标本(编号ISI R 305)是目前的唯一标本,包含头颅骨与一些身体骨头,是个幼年个体,目前由印度统计研究院拥有、保存[1]

叙述

编辑

与其他劳氏鳄科相比,提基鳄的头颅骨相当大。头颅骨的长度,相当于颈部到臀部长度的40%。头颅骨高,口鼻部狭窄,头部后段宽。提基鳄的牙齿大而弯曲,边缘呈锯齿状。如同其他劳氏鳄科,提基鳄的背部有多排骨质鳞甲(皮内成骨)。提基鳄的鳞甲呈矩形状,紧密地排列、或互相交叠;其他劳氏鳄科的鳞甲呈叶状[1]

古生物学

编辑

提基鳄化石发现处的提基组,是个化石丰富、高度多样性的地层,曾挖出许多四足类的化石,包含:植龙目古喙龙离片椎目宽额螈喙头龙目Paradapedon。提基组的动物相组成,类似德国的Keuper地层,两者都属于相近年代[1]

提基组也有发现兽脚类恐龙的化石。提基龙、早期兽脚类恐龙都是提基组的大型陆地掠食动物,两者可能会争夺相同食物来源。它们可能会以当地的喙头龙类三棱龙类坚蜥类犬齿兽类为猎食目标。

在萨克·查特吉等人的命名研究里,认为提基鳄、早期兽脚类恐龙的竞争程度低,因为该地在卡尼阶曾有丰富的食物来源,掠食动物之间的竞争状况较少,可达成生态上的平衡[1]。萨克·查特吉等人提出,该地层过去的气候湿润,有季节性的雨季、旱季,是个热带性气候。但在卡尼阶末期,该地区的森林环境发生变动,牵动生态系统。许多食物来源消失,导致早期兽脚类恐龙、劳氏鳄类开始竞争猎物。萨克·查特吉等人指出,早期兽脚类恐龙是动作灵活的掠食动物,而劳氏鳄类是动作缓慢的伏击动物。在生态系统变动后,早期兽脚类恐龙逐渐成为优势掠食动物,成为三叠纪晚期的陆地大型肉食性动物,而劳氏鳄类则在竞争中居于弱势[1]

在2010年的早期恐龙演化研究中,则提出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后,大型早期主龙类副鳄形类灭绝,恐龙才成为陆地优势动物,而非在三叠纪晚期逐渐崛起[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Chatterjee, S.; and Majumdar, P.K. Tikisuchus romeri, a new rauisuchid reptile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87, 61 (4): 787–793. 
  2. ^ Brutasse, S.L.; Nesbitt, S.J.; Irmis, R.B.; Butler, R.J.; Benton, M.J.; and Norell, M.A. The origin and early radiation of dinosaur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0, 101 (1-2): 68–100. doi:10.1016/j.earscirev.201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