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

清朝章学诚著作

文史通义》是清朝史家章学诚的一本著作,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六经皆史”是全书重要命题。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是因为校雠《汉书·艺文志》[1],为了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2],认为六经是古代实际政治社会发展的记录[3],并不是“载道之书”,这种见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经以言道”的传统观点,给九十年后的国故整理与疑古风气,提供了理论基础。“六经皆史”同时还指出,单纯的编纂和考证不算是史学[4],史学得有个人见解才成[5],所以在史学上便提出编修通史。他以为通史具有“六便”(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平是非、去抵牾、详邻事)和“二长”(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点。

章学诚在书中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章学诚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为了便于搜集文献资料,章学诚还提出了各州县建立志科的主张。

“六经皆史”并非是章学诚之独创,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庄子》之《天道》、《天运》诸篇,但章学诚的可贵处在于提出完善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即器明道”的理论。“道”与“器”将六经与史学联系起来。章氏以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6],反复强调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7]。章氏再次重申:“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8]

嘉庆三年,章学诚以《文史通义》初刻稿呈送朱锡庚,当时章学诚被“盗卖毕公《史考》”流评所扰[9]。嘉庆六年十一月,章学诚临终前将全稿交给王宗炎校定,王宗炎编次三十卷,道光六年,宗炎未定稿而卒,稿本再归沈曾植。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刘承干据沈氏藏本重新增补,加入《和州志》三卷,《永清县志》十卷,《乙卯札记》、《丙辰札记》、《知非札记》、《阅书随札》和《信摭》各一卷,别为外编十八卷,定名《章氏遗书》,1920年出版。章学诚曾言:“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章学诚《上晓征学士书》,载黄云眉《史学杂稿续存》之《杂考》附录二
  2. ^ 《校雠通义》序言
  3. ^ 乾隆五十三年,章学诚在写给孙星衍的《报孙渊如书》中提出:“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章学诚《章氏遗书》卷9,《文史通义外篇》三)
  4. ^ 章学诚说:“今之学者,以谓天下之道,在乎较量名数之异同,辨别音训之当否,如斯而已矣。是何异观坐井之天,测坳堂之水,而遂欲穷六合之运度,量四海之波涛,以谓可尽哉?”(章学诚《章氏遗书》卷4,《文史通义内篇》四,《答客问下》)
  5. ^ 《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所说:“读书著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于世教民彝,人心风俗,未尝不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窃附诗人义焉。”(章学诚《章氏遗书》卷29)
  6. ^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2,《文史通义内篇》二,《浙东学术》
  7. ^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1,《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
  8. ^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1,《文史通义内篇》一,《原道中》
  9. ^ 9.0 9.1 章学诚:《又与朱少白》